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获奖,以表彰其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1969年首次颁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5大项奖励领域。实际上,它根本就和诺贝尔的意愿无关,是受争议最多的奖项,无疑也是最水的诺奖奖项,常被质疑违背了诺贝尔遗嘱中“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要求,是经济学者企图提升地位和声誉的手段。
应该说,早期经济学诺奖得主如弗里施、保罗·安·萨缪尔森、西蒙·库兹涅茨、哈耶克、弗里德曼、科斯等,确实对人们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看问题的新视角,也推动了社会变革。否则,经济学诺奖不会吸引如此多的目光。
时至今日,现代经济学理论逐渐走向“公理化”、“精细化”、“技术化”。所谓主流经济学已背离原来的宗旨,越来越成为数学和统计学。从近年来的获奖情况看,多数获奖者思想上并无多大原创,对社会的影响也很小。
经济学归根到底是研究人的行为,是社会科学。人的活动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而经济学模型和数理化大多建立在对过去人类活动的解释和证实上,它只能解释世界,不能改变世界。正因如此,经济学已经成了黑板经济学,经济学诺奖也就成了圈子内的游戏。获奖的成果大多以模型复杂、技巧精美著称,但大多只能证实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断和逻辑,思想性不强、启发不大。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是给一些经济学者中的幸运儿加冕,给他们带上让人膜拜的“光环”,而不参考其思想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越来越成为一座牌坊,因为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能够说服大众的“符号”。因为它是权威,所以大众也就认可。尤其像中国这样一贯有诺奖情结的国度,更是对获奖无限拔高,因此,经济学诺奖的金主们总是把眼光对准中国以获取天价的出场费。
理论的重要性取决于解释现象的重要性,经济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更应偏重于理论所解释现象的重要性。中国改革开放37年来的经济变革和发展,其成就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对其做理论性的提炼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有独创性。
在中国,经济学家们更多的关注中国国内的国计民生,而鲜有以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事业目标。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实践正如中国中医一样是一个“大宝藏”,只要中国经济学家们孜孜以求,用有血有肉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去丰富经济学理论,收获的不只是中国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成就,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学术荣誉或国际经济学界的承认。(周文,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