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也有“七年之痒”?

时间:2015-08-27 14:06   来源:中国网

  什么叫“黑色星期X”,周一全球股市的惨状,就完全能够配得上“黑色星期一”的“头衔”和“称号”。

  亚洲股市集体暴跌:中国股市代表之一的上证指数报收3209.91点,下跌297.84点,跌幅8.49%,创8年来最大跌幅;香港恒生指数下跌了5.17%,收于21251.57点,跌了1158.05点,创2014年2月以来新低;日经225指数周一收盘下跌4.6%,分析认为属于上涨三年多后从高位下跌的开始;韩国股市下跌2.47%;台湾地区股市收盘跌幅收窄但仍然下跌了4.84%。

  美国股市虽然跌幅收窄,但截止美国东部时间8月24日12:03(北京时间8月25日00:03),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仍下跌244.20点,报16,215.55点,跌幅为1.48%;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33.79点,报1,937.10点,跌幅为1.71%;纳斯达克合指数下跌57.49点,报4,648.55点,跌幅为1.22%。道指则一度下跌逾1000点,股指期货更是触发了熔断线,被迫暂停交易。而衡量市场恐慌程度的CBOE波动指数(VIX)曾一度达到53.29点,创6年半新高。

  这幕惨剧,自然离不开欧洲这一主角,欧洲泛欧斯托克50指数收盘下跌5.50%,报3,068.50;英国富时100指数收盘下跌4.72%,报5,895.50。法国CAC 40指数收盘下跌5.38%,报4,381.80;德国DAX30指数收盘下跌4.72%,报9,646.50。

  金融危机也有“七年之痒”?

  有媒体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后发现,此次全球股市暴跌似乎印证了一种现象,叫做“七年之痒”。虽然“七年之痒”更多的是形容婚姻状态的名词,但是,从媒体总结的情况来看,却又不能不让人感到,“七年之痒”用在金融危机身上,还真的有一定道理。

  1973、1987、2001年的股市崩盘、1980年的美国衰退、1994年的债市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再到此次的全球股灾,确实都是每过七年就有一次表现,而且表现形式基本相同。更为奇特的是,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每隔14年就发生一次股灾的现象,也可称之为“十四年之痛”。如此一来,按照1973年到现在的情况来看,“七年之痒”和“十四年之痛”就构成了这个时期金融危机和灾难的基本格局。

  所不同的是,此次股灾又似乎是在全球期待经济复苏,美国更是因为经济复苏状况很好、随时准备加息的情况下发生的,确实有点令人难以理解。由此,也不得不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包括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产生质疑。如果一切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那“七年之痒”和“十四年之痛”的现象,也将进一步延续,并形成全球经济金融抹不去的阴影。

  量化宽松下的泡沫必然会被刺破

  有人将此次全球股灾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认为是人民币贬值带来了股市的震荡,而中国央行又没有在股市出现严重震荡时,如外界希望的那样出台降准降息等救市政策,导致预期落空,最终演变成股灾。

  粗粗一听,好象很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此次股灾与中国推行什么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并没有关系。退一万步讲,就算有关系,难道欧美国家的经济、金融及股市,竟然经受不住中国一次汇率改革的冲击吗?竟然经受不起中国在股市出现震荡时没有及时救市吗?显然,这是没有道理的。真正的原因,还是泡沫,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大泡沫。

  必须看到,从2008年危机爆发到现在,各国向市场注入了多少流动性了,从中国的4万亿投资政策到欧洲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后的货币宽松政策,从美国的多轮量化宽松到日本的“安倍经济学”,等等等等,市场的池子怎么能够盛得下这么多的货币呢?又怎么可能不出现货币之水泛滥的现象呢?为什么美国在经济严重低迷时,股市却异常的红火,屡屡创下股指新高。而欧洲股市则在希腊、西班牙等国出现严重主权债务危机的情况下,也屡创新高,中国则在经济持续下行时,出现了一波快速上涨的现象。等等,难道这一切真的都是股市自身运行的结果吗?显然不是,而是全球前赴后继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市场流动性十分充裕的结果。没有这些流动性做保障,股市是不可能出现屡创新高的现象的。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泡沫泛滥现象了。

  股灾是全球一盘散沙的必然结果

  按理,在世界各国经济实力都得到充分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得到充分提升的大背景下,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应当具有很强的应对和化解能力了。那么,为什么逃脱不了“七年之痒”和“十四年之痛”带来的困惑呢?为什么仍然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股灾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各自为政,缺乏合力意识,导致全球在应对各种问题和灾难时,都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最佳效率和效力。

  事实也是如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这段时间,几乎各个阶段的应对办法都是单打独斗。最早是中国的4万亿政策,接下来是欧洲的解决主权债务危机措施,紧接着就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再加上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几乎都是在一国做、他国看的格局中完成的。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合力,自然,也就应对不了可能出现的风险。

  相反,投向市场的流动性,却没有因为各自为政而减少,甚至更多。如此一来,所谓的经济复苏,也就是此起彼服,无法带来全球经济的真正复苏。即便我们不去怀疑美国经济复苏的真实性,在股灾面前的节节败退,也不能不说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也是不牢固的。一旦实行加息政策,也可能会带来美国股市的严重震荡,并形成全球股市的严重震荡,最终酿成新一轮股灾。

  从总体上讲,此次出现的全球股灾,不要去怪怨哪个国家。在流动性已经成为山洪的情况下,在股市已经被洪水冲刷成泡沫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不出现股灾这样的现象呢?而面对股灾,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各国联手,共同应对,不要让灾难继续延伸。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