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天津爆炸头七。这场爆炸震惊全国,截至目前已经造成114人遇难,另有70人失联。这场爆炸实在来得太骇人听闻、太触目惊心了,七天来人们经历了太多、承受了太多,悲伤之余愤怒、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一时间,对于安全生产的问责、对于事故责任的深挖、对于城市规划的愤懑,成为了舆论的聚焦点;而在这波汹涌的舆论大潮中,“化工”、“重工”、“核电”甚至“工业”顺理成章成了人们眼中“定时炸弹”的代名词,一时间人人谈之色变,避之惟恐不及。
毫无疑问,对于现状进行痛定思痛的反思是必要和亟需的,毕竟面对这样惨烈的事故,任何护短、遮丑、刷白已不是暧昧的麻木不仁,而是违天害理的残忍。然而,为幼稚而偏激舆论大潮推波助澜恰恰是另一种残忍,只不过前一种残忍吃的是“人血馒头”,来的赤条条,容易被人一眼洞穿,而后一种残忍则更为诡秘,看似理智实则杀人无血。因此,在这样的敏感时刻,我们必须坚定的站出来,郑重的向这种反工业化的论调宣战,为的不是维护现状,而是坚定前行的方向。
近年来,“工业”有向敏感词发展的趋势。新建工厂,建核电站,连在居民小区中竖起通讯塔都会招致抗议。甚至任何雾气都会被冠以“雾霾”的称号,被归为工业的恶果。
一些人奋起直呼“我们再不能搞工业、再不能追求GDP”。这次,天津爆炸更是激起阵阵波澜,有人发起所谓“自查运动”,将加油站、仓库和工厂统统视为危险源,为数众多的响应者则摆出一副势不两立的架势。可这种反工业真的会使人们更安全、生活更加美好吗?
天经地义的生活方式绝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一个社会基础工业和其衍生品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品。换句话说,工业社会对人塑造不仅仅是提供了几种产品,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角度。从宏观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符合历史发展进程,但是具体到个人的微观角度,“上层建筑”却常常会和“经济基础”发生错配,出现价值观超越物质基础的情况。我们今天要批驳的这种反工业化倾向的根源正在于此。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用一位学者的话说,就是“接受新思想,比创造新思想所需的物质基础要容易”。一方面,人们从小接受电视、小说、生活场景的塑造,享受物质生产带来的商品、服务,形成了工业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工业基础的每个进步却是上千种门类、几十种行业互相配合,经过千万人协同努力的产物。显然,工业改变人远比人改变工业容易,因此“上层建筑”超越“经济基础”就成为一种微观常态。
既然“经济基础”落后于“上层建筑”,那么符合历史规律的做法就是补高前者,而反工业的价值观所宣扬的实际上是南辕北辙。原因很简单,反对PX的人绝大多数并不会因此减少穿着以PX为原料的化纤衣物,除非技术进步能够带来比PX更合适的材料;反对燃煤发电的人,也不会因为发电来源是煤而在生活中刻意减少用电,除非技术进步带来更廉价的能源介质。因此,反工业化削弱的只是本已欠费的经济基础,而不会改变作为上层建筑的生活观念和消费习惯。从这个角度上说,这种反对运动只是“瞎闹腾”,提高了交易成本,但并没有增加社会整体的福利。
而站在国家的角度,这种反对运动带来的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则会严重损害一国的产业发展。PX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各地兴起的反对运动,使原本毒性不高的PX成为各地避之不及的灾星,作为重要原料的PX因此产能不足,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这种邻避效应造成的扭曲除了白白浪费了国内的刚需之外,还以人为造成的高价养肥了日、韩、新加坡等竞争国家PX产业。
反工业思维的简单粗暴和工业本身的精密复杂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想要避免天津悲剧重演,靠简单反对化工建设是没有出路的,而是要靠进一步的投入,加强研发、管理和培训,使我们拥有更安全、高效、可靠的危化品仓储运输方法,做到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如果我们慑于爆炸的淫威,从此止步不前,那么我们将会把8.12悲剧的种子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倘若悲剧重演,那么我辈的这种残忍将罪无可恕,8.12死难的人们也不会原谅我们。用一句PKU友人的话来总结全文,“我们离成熟的工业文明还有很多课要补,请不要让退学成为一种政治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