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地处中国周边地区,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亚等地区的国家,如何与这些国家处理好关系,成为决定“一带一路”成败的首要任务。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经略周边的战略和亲、诚、惠、容的理念,强调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强调以诚待邻、以利惠邻,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新一轮经略周边的外交努力中,越来越强调争取更多朋友,从片面强调外交服务发展向服务发展和依靠发展并重,在强调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的同时,将突出推动建设互联互通基础上的高质量自由贸易区,发展形式多样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夯实周边战略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经略周边提供了目标和抓手。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周边外交所必须紧紧围绕的主题就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都要在这一顶层设计的框架内考虑,通过创造性的努力,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实现沿线国家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一、“一带一路”重在经略周边
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带一路”能否取得成功,关建在于是否能够获得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如果“一带一路”倡议不能顺利走出周边,就无法实现联通世界的梦想。目前,在中国周边地区,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总体形势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动荡不定的重大国际热点地区,大多集中在中国周边地区,包括东北亚的朝鲜半岛核问题、东亚地区的钓鱼岛争端和东海油气田争端、南中国海岛屿争端、南亚的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以及中亚的阿富汗问题、基地组织问题、伊朗核问题、伊拉克问题、叙利亚问题、乌克兰问题等。显然,如此盘根错节的国际矛盾和争端,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单独解决的能力。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所采取的种种努力,包括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众多反恐特别行动,不仅未能从根本上缓和地区局势,反而起到了激化矛盾和扩大事态的反作用,使得地区局势更加动荡不安,恐怖主义、族群冲突、教派恩怨、海盗势力等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纷纷鱼贯而出,使得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地区形势变得更加变化莫测。
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希望能够找到走出地区冲突对抗的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与全球发展的共同繁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海洋上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面对的是复杂的周边局势。无论是从陆地上来讲,还是从海洋上来讲,要实现欧洲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的对接,不仅必须要跨越高山峻岭、沙漠戈壁等恶劣自然环境的阻挡,更要跨越大国矛盾交织和恐怖主义盘根错节的热点地区,这需要超强的智慧、庞大的资源和无与伦比的能力才有可能。近年来,黄海、东海和南中国海复杂的局势动荡,缅甸、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内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及域外国家的意图不明的强行介入,让人们不禁对地区秩序产生深深的忧虑,为“一带一路”的未来捏一把汗。
从中国周边地区战略格局来看,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周边地区在地缘征战略上一直伴随着海权力量和陆权力量的纷争,伴随着大国与小国的复杂博弈。从地理方位来看,周边地区是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交错的缓冲地带,事关海陆力量博弈态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处于海权和路权的结合部,生存在海权和路权的夹缝地带,受到海陆权力结构的决定性影响。中国周边地区事关全球战略平衡,无论是海权力量还是陆权力量,哪一方在中国周边地区赢得主动权,就可能会在全球战略博弈中赢得优势。对中国而言,只有冲出亚洲,才能走向世界,而要冲出亚洲,就不得不面临来自全球陆海战略博弈的主战场,这就是中国经略周边的艰难所在。同时,周边地区也无法回避来自大国博弈的地缘战略。从自然环境来看,周边地区是一个十分脆弱的地缘政治区域,背靠欧亚大陆腹地,山脉、戈壁、沙漠、草原等地形复杂,海峡、岛屿、半岛、群岛、港湾众多,犬牙交错,台风、海啸、地震、洪水等变化莫测。随着冷战的终结和全球化的发展,制约中国周边地区的两极格局和意识形态对峙高压解体,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发生了结构性破坏,地区地缘政治进入了构建新结构的寻求平衡期,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实行亚洲战略再平衡,一时间掀起了滔滔巨浪,所有国家都无法逃脱“池鱼之灾”。由于面临来自内外战略压力迅速上升,周边地区对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经略周边成为中国战略的重心,决定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成败。
面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后退绝对是无路可走,惟一可行的选择只能是直面矛盾和争端,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气魄,以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周边问题,确立经略周边的战略理路,通过释放地缘战略和周边外交的智慧,扎实推进周边外交工作,为“一带一路”开路搭桥。当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中国强调经略周边,并非重蹈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和霸权主义者的覆辙,既不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也不是建立谋求地区霸权,而是寻求与沿线国家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目标协调和政策沟通为主,不可以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所要求的经略周边,是一种开放性的区域主义思维,并不着眼于构建一种有着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联盟体系、地区组织和国际制度,而是重在汇集各方合作预期,通过互利共赢的有效合作,逐步建立起一种机动灵活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这才是“一带一路”的地缘精神所在,也是“一带一路”之所以有前途的一个原因。
二、经略周边强调为“一带一路”开路
“一带一路”所要求的经略周边并非是建立地区霸权和谋求势力范围的经略周边,而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经略周边。谋求地区霸权和经略势力范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片面强调某一强国单方面的国家利益,仅仅关注地区主导国家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奉行胜者全拿、赢者通吃的逻辑,如此构建起来的地缘战略必然带有强烈的侵略扩张和强权政治色彩。新时期,中国强调的经略周边是一种谋求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通过提供惠及各方利益的公共产品,实现域内国家与域外国家的共同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谋求实现共同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在经略周边的战略棋局中,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需要和地缘战略全局出发,经略周边首要的是处理好与周边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关系,夯实周边战略稳定框架,为“一带一路”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地区环境。
一是运筹大国外交。
在“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中,大国外交居于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只要大国外交实现了突破,“一带一路”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在陆地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取得成功,首要的是取决于中国与俄国和欧盟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作为地处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俄罗斯是“一带一路”的关键棋手,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尤其是经过蒙古和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北线和经过中亚和俄罗斯抵达欧洲的中线就难以获得成功,保持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发展方向。
同时,欧盟中的德国、意大利、法国以及僻居英伦三岛的英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方引擎,如果欧洲大国对“一带一路”反应不积极,即使实现了“一带一路”的贯通,也难以维持,因为没有欧洲经济圈的加盟,“一带一路”就失去了互利共赢的基础,故而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是“一带一路”外交的重要一环。
再次,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及其盟国体系,影响力遍及全球,尤其是在海洋事务中拥有着主导地位,决定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近一段时期以来,美国在南中国海岛礁建设上频频出手,搅动了地区时态紧张,也表明美国及其亚太盟国掌握着在海洋事务上的主动权,稳定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关系,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要求。
此外,印度地处印度洋沿岸,扼守着印度洋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且在南亚地区没有与之抗衡的地区国家,要想保持“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也必须巩固和加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加强合作,深化合作基础。
二是提升支点外交。
“一带一路”是一条沟通欧亚非的经济大通道,涵盖了沿线众多国家。尽管这一经济大通道强调和平合作和互利共赢,这就意味着沿线每一个国家都不可缺少,也不可忽视,必须欢迎一切愿意参与的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携手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大开放、大交流和大融合。然而,受到种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步伐也并不完全一致,需要通过开展支点外交,瞄准一切攸关地区发展全局的重点国家,集中精力突破一点,盘活一片,形成“一带一路”星火燎原的发展态势。
在东北亚地区,在过去10多年内,中国以朝鲜半岛核问题为支点,希望能够以六方会谈为突破口,构建和平稳定的东北亚国际安全机制。然而,最终六方会谈因各方立场差异极大而搁浅。近年来,中国战略支点逐渐从朝鲜转向韩国,通过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经济合作扩展到地区和平发展,从携手振兴亚洲到共促世界繁荣,以韩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韩签订自由贸易区以及对“一带一路”表现出极大兴趣为标志,中国对韩国的支点外交取得了重大进展。中韩关系的拉近,可能撬动东北亚“一带一路”实现突破。
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此前强调与东盟国家整体加强合作,共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日益成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推进,菲律宾、越南、缅甸、泰国等局势复杂变化,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炒作南海问题,挑拨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似要搞成“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国-东盟的合作也深受影响。对此,中国也在着力加强与东南亚支点国家的战略合作,特别是中缅、中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在巩固与缅泰政府外交的同时,也与反对派领导人保持联系,比如先后邀请泰国前总理英拉、缅甸反对党领导领袖昂山素季访华,缅泰两国在中国东南亚外交中的支点角色日益清晰。不管当地政局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会牢牢把握双边关系的大局,稳定双边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在南亚地区,中国近年来在推进以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和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为主要内容的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切实加强同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和同斯里兰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尤其是前不久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巴签订价值46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这将是历史上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单笔投资。随着一些关键项目、关键节点和关键工程的落实,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在南亚地区的战略支点地位也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中亚地区,中国强调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推动地区各国的战略互信和务实合作。近年来,中国着力加强了与哈萨克斯坦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明确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推动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随着这一切项目的推进,哈萨克斯坦的战略支点地位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是巩固枢纽外交。
在运筹好大国外交和提升支点外交的同时,中国需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同枢纽国家的外交关系。在“一带一路”所经之地,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外交对象,尤其是一些和地处中国与地区和全球互联互通战略要道地区的国家,比如蒙古、巴基斯坦、新加坡、马尔代夫等国,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联系的日益密切,它们在“一带一路”中的人员流、物资流、信息流等跨国互动中的枢纽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中国需要大力加强同这些枢纽国家的外交关系,为“一带一路”发展解决瓶颈问题,缓解交通压力,承载起一个规模更大、更为密集的经济大通道。
三、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经略周边不仅要重视搞好周边外交,特别是处理与全球大国、地区强国和其他众多类型国家的关系,也要求妥善处理好与各种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致力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未来五至十年中国周边战略将沿着四个维度向前发展。
一是打造周边和平发展区,着力维护区域稳定大局。
维护周边和平稳定,事关“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局,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目标。面对中国与一些国家存在的争端和发生的摩擦,中国周边外交要从维护区域稳定大局的高度,致力于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反对任何一方在周边地区的挑衅言行,不允许在中国的家门口生事,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搞乱。
要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以发展求和平,以合作求和平,以共赢求和平的方向,与有关各方共谋和平发展之路,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不管局势发生如何变化,都应该牢牢把握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特别是牢牢把握地区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彼此利益交汇点,不失时机地搭建和平发展的大舞台,构建维护和平发展的合作机制,打造周边和平发展区。
要本着相互尊重,互谅互让的原则,致力于推动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和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各国人员流、物资流、信息流等跨境流动频繁,难免发生摩擦,加之周边地区热点问题很多,历史恩怨盘根错节,各种争端错综复杂,要增强耐心,表达诚心,推动建立地区和平对话机制、地区安全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防止争端冲突升级,局势恶化时空。
二是打造周边地缘经济圈,着力深化区域互利共赢。
强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势头,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资源。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周边外交将在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打造周边地缘经济圈,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
加快推进以周边地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由贸易区、天津自由贸易区等自贸试验区,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资源,深化与周边国家在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空间,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的“周边经济大通道”计划,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完善区域金融安全网络,与周边国家一道建立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基础上的边境经济特区计划,鼓励边境地带建设若干类似于深圳的特区城市,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深化沿边省区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通过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力,牵引与周边国家的分区合作。
三是打造周边共同安全圈,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
维护和巩固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内在需要。回应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提供安全保证的要求,中国要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坚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统筹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积极提供区域安全公共产品,打造周边共同安全圈。
倡导全面安全理念。中国要重视发挥劝谈促合角色,在谋求朝鲜半岛局势缓和、推进领土争端和解、加强中外军事交流等问题上,积极谋求与周边国家在传统安全领域中的合作。中国要更加重视承担积极有为的大国责任,在联合搜救演练、联合巡逻执法、联合维和护航、联合打击“三种势力”等方面,大力推进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跨国合作,夯实区域全面安全的基础。
倡导共同安全理念。中国要不仅强调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更强调周边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特别是推进和完善朝鲜半岛六方会谈、南中国海问题谈判、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安全框架,更加突出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谋求有关各方的共同安全。
倡导合作安全理念。中国要大力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推进双边军队、执法、司法、监管、地方等各个领域的专业合作和各个层次的对口合作,探索双边安全合作的新渠道和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中国也将主动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
倡导可持续安全理念。中国要大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合作,将经济发展的势头与维护安全的努力结合起来,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要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夯实安全的根基。要推动共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良性互动、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四是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着力推进区域人文交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巩固和扩大同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关系到中国周边战略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今后,中国周边外交将强调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
要大力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和公共外交,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充分鼓励大学、智库、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团体加强交流,特别是在目前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东亚思想库网络、宗教学论坛、体育盛会、影展和各种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基础上,以亚洲精神为统摄,鼓励多宗教、多民族、多文化之间的对话,为文化理解和融合创造条件。要大力加强民间外交,要鼓励中国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网络拓展海外联系,并加强组织协调,加强规范管理,使之健康有序地参与外交。要突破“官民分离”、“内外有别”的外交思维,探索“官民结合”、“亦官亦民”的民间外交新平台,特别是发挥人民政协亦官亦民的优势,将财经、文化、宗教、华侨、国际友好等各届别的人民组织起来,建立和健全外交外围组织体系,建立各种形式的协会、基金会、委员会,营造官民联动的大舞台。
总之,要通过经略周边,为“一带一路”充当开路先锋,通过推动互联互通和合作共赢,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开辟中国周边外交的美好未来,使中国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这不仅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周边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