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6日美国警方运用“钓鱼执法”手段,对36岁的天津大学教授张浩进行批捕。之后,美国相关部门以“经济间谍罪”起诉6名中国公民,指控他们窃取美国敏感的无线电频率滤波技术,帮助“中国的大学以及受政府控制的企业”。六人总共遭到间谍罪等32项指控,《华盛顿邮报》称,如果指控成立,他们最多可面临50年监禁。
近年来,美国频频热炒“中国网络窃密案”、“中国间谍威胁论”,上演了一场又一场“贼喊捉贼”的狗血剧目。
2010年,美国官员公开指责“来自中国的间谍正明目张胆地在美国从事情报搜集活动”。
2013年美国联邦检察官起诉了一名苏姓中国商人,他被指控和两名同谋通过黑客手段侵入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公司的网络,成功窃取了F-22、F-35战斗机和C-17运输机的资料,美媒体称其行为“涉及到数十个美国军事项目。”
2013年2月美国网络安全公司Mandiant发表报告称,中国实施攻击的黑客组织隶属于“总部设于上海浦东一栋12层建筑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61398部队”;2013年9月美国又渲染中国黑客窃取无人机情报,10月开始炒作中国控制多国情报网络、攻击多国网络。美国对中国的指控重点逐渐从“人工窃取”向“网络间谍”转移。
2014年美国曾对5名中国军人提出刑事控罪,指控他们对美国企业发动网络攻击和从事经济间谍活动。
2015年3月,曾被美媒热炒的“中国间谍窃取美国大坝信息案”以美方的撤诉而宣告结束。
可以看出,美国近年来对中国所谓的“网络攻击”和“间谍窃密”的指控都是无果而终,事实证明美国所作所为也是捕风捉影、子虚乌有。那么,美国频频故技重施意欲何为呢?
一是转移公众视线,转换舆论焦点。“棱镜门”事件之后,国际上包括美国国内对美国政府的质疑和批评纷至沓来,但美国并没有停止这种行为,也没有对被监听国家道歉,反而“倒打一耙”,多次炒作中国“网络窃密”、“间谍威胁”等话题,借此从“网络攻击者”演变为“网络受害者”,将舆论矛头对准中国,妄图达到自身解压、对中国施压的目的。
二是鼓吹“中国威胁论”,制约中国发展。继2010年谷歌公司退出中国市场,希拉里紧随其后对中国网络监管横加指责,凸显了中美两国在第五维空间展开新一轮的博弈与较量。之后,美国多次引导国际舆论,频繁制造事端,围绕一些敏感技术,由美国军方或情报部门,以及与中国有商业或技术竞争的对手提供素材,一些右翼保守团体或媒体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炒作中国“商业窃密”和“网络攻击”,其冷战思维体现淋漓尽致,妄图在虚拟空间里围堵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本次最新指控是美国对中国加大压力的最新迹象。
三是渲染网络安全困境,借机发展美国网络军事力量。近几年,美国对所谓“中国军方黑客”肆意进行炒作。2011年6月,美媒铺天盖炒作中国山东蓝翔技校是“中国黑客大本营”,还将衡水某企业、郑州某高校教师冠以“网络民兵组织”和“黑客高手”的称号。军方和多家美国媒体更自称是“中国黑客”攻击的受害者。巧合的是,每次风波过后,美国以其面临严峻网络安全形势为借口,加大力度进行网络监控和攻击行为,并积极强化其网络军事力量建设,美国相继在2011年5月、7月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报告,制定了其网络作战规则,并将先发制人打击作为其网络战略重点。
四是设置议题障碍,满足美国国内政治需要。美国对中国的指控,政治色彩大于实际意义。莫斯科PIR-中心安全问题专家奥列格?杰米多夫认为:“中国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在网络空间的活跃性,都可被当成‘稻草人’来使用。对于美国公民和立法机构在讨论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来说,这些都可被当成佐证。中国不断增长的规模和其复杂的间谍行动,都是对国防预算进行辩论的‘万能钥匙’。”可以看出,在美国缩减军费的情况下,渲染中国网络威胁论和间谍威胁论,成为美国网络战部队大幅增加预算、扩招人员的重要举措。另外,“中国阴谋说”,可以将美国公民的注意力从本国安全领域的漏洞中、从自身技术走下坡路的情况中引开。
美国炒作“商业窃密”、“网络攻击”和“间谍威胁”,其政治目的远远大于实际效果。迄今为止,在美国没有一起所谓“间谍案”最终坐实,没有一个中国人或华裔被查证有间谍之实。此类事件的最终结果,或自证其伪,或不了了之。别有用心的歪曲和捏造已妨碍了中美互信的积累和疑虑的消除,美国的抹黑忽悠之路到底还能走多久?(杜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