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警示:为正义和荣誉拼死一搏

时间:2015-05-05 08: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斯大林格勒保卫者英勇战斗。

  为抵御德国法西斯,莫斯科街区壁垒森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提供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看台上的老兵。

  陈效卫摄

  2015年4月26日,为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举行“极速英雄”军事体育竞速比赛。图为波罗的海舰队海军陆战队队员进行示范表演。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烈士墓前的长明火从未熄灭,象征着烈士精神永远光照人间。

  作为二战的西方主战场,苏联战场上取得的胜利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彻底打破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战后国际格局的确立作出巨大贡献。苏联军民以大无畏的牺牲和爱国主义精神,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捍卫了世界和平与正义

  1941年11月7日早晨8时,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阅兵式在莫斯科红场进行。

  一个个方队,伴随着装满实弹的大炮和坦克,冒着漫天风雪,陆续从列宁墓边的主席台前经过。此时的红场已是弹痕累累,整个莫斯科更是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中。本该在嘉宾席上观礼的外国使节,也已转移到大后方的古比雪夫,扬言在10日内拿下莫斯科的德军已兵临城下。正在检阅军队的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对受阅红军将士发出了最强音:“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受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全世界都在望着你们,认定你们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

  伴着嘹亮的军歌,苏军走过红场。这次走出红场的官兵再未返回营地,而是肩负着民族的重托,直接奔赴莫斯科保卫战的前线。他们和前线的战友们一道,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战场的第一场反击战,也彻底打破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战后国际格局的确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阅兵,注定要永久地载入人类史册。

  “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

  红场阅兵吹响了苏军反抗侵略的冲锋号角,一条由北至南的强大防御反击阵线,在欧洲战场筑起。在这条阵线上,苏联对德国共实施大小战役100余次,其中列宁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尤为激烈和残酷,为二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祥地,对于苏维埃政权有着重要意义。1941年6月22日,德军兵分三路向列宁格勒发起围攻,投掷了10万多枚燃烧弹和爆破炸弹,妄想将其从地图上抹去。近900天的“种族灭绝”式围困,导致近150万苏联军民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在这场惊世骇俗的战役中,苏联人民并未妥协。“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即《第七交响曲》让苏联人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更加坚定:前线士兵排队在步话机里听上几分钟,重新上阵英勇杀敌……

  巴尔科夫斯卡娅是圣彼得堡210学校的学生。坐在记者身边的她,安静地翻开笔记本,指给记者看她从奶奶日记里整理出的一段文字:“在密布的硝烟中,只能靠吃松针充饥。今天有几次晕倒在缝制军服的缝纫机前……”巴尔科夫斯卡娅说,虽然当时的艰苦难以想象,但奶奶还是挺过来了,到战争胜利时,只有19岁的她已是一名亲手捉拿过敌军特务的游击队队长。

  随着占领列宁格勒梦想的破灭,希特勒转变战略,集结180万德军,向莫斯科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在1941年10月占领克里姆林宫。然而,妄自尊大的德军非但没能得逞,反而被当时处于弱势的苏军迎头痛击,“闪击战”被迫改为“持久战”。

  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所军事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古曼耶夫告诉记者,那时苏联人民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声音:“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这种强烈的危机感,促使莫斯科军民不畏严寒、浴血奋战,以70万红军士兵伤亡的惨重代价重创德军,创造了“冬天里的神话”,不仅保卫了莫斯科,而且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保卫战中,苏德双方伤亡近200万人,战争空前惨烈。这场战役彻底挫败了德军进攻的锋芒,迫使其转入全面防御,从而成为二战转折点。

  今天的斯大林格勒,只有几处残垣断壁诉说着昔日的拼死一搏和无上荣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博物馆新闻秘书普里卡奇科娃带着记者来到一面有断壁的四层民房。就是在这里,巴甫洛夫中士带领5名士兵,坚守了58个日夜,击退德军数次猛烈攻击,确保关键防御工事掌控在苏军手中。当时德军惊诧于苏军抵抗的顽强,在军事地图上竟将这座居民楼标为“要塞”。这座居民楼附近一座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建筑,曾是苏德两军争夺数周的面粉厂。据亲历者回忆,双方短兵相接,“甚至能听到对方的呼吸声”。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苏军乘胜追击,在库尔斯克彻底挫败了德军夺回战争主动权的企图,并开始了收复被占国土的全面进攻。此后的第聂伯河战役,苏军摧毁了德国法西斯号称“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扫清了解放战争的障碍。随后,1944年为期一年的“十次斯大林突击”将法西斯全部逐出苏联领土。

  1945年春天,苏军以250万人的兵力,直捣希特勒大本营。4月29日,苏军攻克柏林。跟随苏军大部队一直打到柏林的罗科夫告诉记者,当看到战友登上德国国会大厦、挥舞红旗的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听到德军无条件投降的广播时,战友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悦的泪水冲刷掉几年来的战争带给大家的伤痛。”已是92岁高龄的罗科夫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无法自已。

  持续1418天的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伴随着1945年5月9日红场的盛大胜利日阅兵画上句号。战争给苏联造成了2700万军民伤亡、6750亿卢布的经济损失,1710座城镇、7000多座村庄严重受损,3.2万多家企业被毁……圣彼得堡抗战与围困史学协会会长科洛索夫认为,苏联为战胜德国法西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同盟国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苏联红军为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全世界都应铭记”。

  在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过程中,苏联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奇怪的是,在二战胜利70周年前夕,伴随着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恶化,否定苏联对二战贡献的声音也多了起来。“‘红军不是二战主力,红军没有解放欧洲’的说法在西方越来越流行,作为在那场战争中流过血的一员,我不能接受这种歪曲。”88岁高龄的科洛索夫神色凝重地告诉记者。

  统计数据最有说服力:苏德战场战线长度是盟军战线长度总和的4倍有余;1941年至1942年间,纳粹德国军力的3/4分布在苏德战场上,即便德军抽调兵力参与西线作战,留在苏德战场上的德军仍占其2/3;纳粹德国在苏德战场上损失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占总数70%以上……

  在二战中当过通信兵的马罗奇尼科夫自豪地说:“我当年走到了柏林,也走到了哈尔滨!”为了履行对同盟国的责任,苏联红军在结束欧洲战场作战后开赴东方,加入对日作战,歼灭日军约70万人,摧毁和缴获日军600辆坦克、800多架飞机、1万多挺机枪和2000多辆军车。

  苏联红军在攻克柏林途中,将一系列欧洲国家从法西斯奴役中解放出来。二战期间,牺牲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领土上的苏联红军将士多达近100万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时,俄罗斯著名外交家罗高寿曾撰文,驳斥西方贬低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甚至将战争责任转嫁给苏联的论调。他说:若没有红军在东南欧的胜利,沦陷国家可能已从地图上消失。波兰前总统雅鲁泽尔斯基也曾强调:苏联红军进入波兰,是从纳粹分子手中解放波兰,否认这段历史让所有参与解放国家的波兰人也受到了侮辱。

  苏联也为诸多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提供了其他形式的支持。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苏联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向中国派遣军事顾问。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为中国提供了800多架飞机、900多门大炮、8000多挺机枪及其他多种武器,援助数额远远多于其他西方国家。这也是苏联国际主义精神的有力注脚。

  在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过程中,苏联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士彼得罗夫斯基认为,苏联在战时采取的捐弃前嫌、着眼大局的外交方针,为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创造了良好开端。他强调,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对德作战正酣、希望将德日分开讨论的苏联做出了让步,承诺加入对日作战。联盟成立后,苏联作为其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盟国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求同存异的灵活政策,保证盟国能在对敌作战和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在英美拖延开辟第二战场时,苏联也保持隐忍,坚持作战,消耗德军兵力,为英美做好充分准备赢得时间。丘吉尔提出在被解放的东欧国家划分势力范围时,苏联也以搁置的方式避免了冲突。

  战时结成的反法西斯联盟成了战后世界格局的雏形。在联盟的基础上创建的联合国,发展成了世界上最重要、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正因如此,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安全研究所研究员费年科说:“感谢苏联的贡献,我们仍然生活在上世纪40年代奠定的世界格局中。”

  英勇并不仅仅是军人的“特质”,而是苏联全民族的战斗精神

  对于苏联为何能在对德战争中取胜,讨论已持续数十年。苏共的坚强领导、军队的英勇奋战、雄厚的人力物力、先进的作战理论、广阔的战略纵深、盟军的大力援助、早到的寒冷冬天等,交织在一起,为胜利共同发挥着作用。而这其中,为正义而战的信念、捍卫祖国荣誉的责任,为苏联军民注入了强大动力。精神力量与武装实力的结合,构筑成抵御法西斯德国的最牢固阵线。

  1941年进攻莫斯科时,德军将军古德里安在奥廖尔遇到一位年迈的沙俄将军。沙俄老将军说:“你们要是早来20年(即沙皇时代),我们一定会张开双臂欢迎,但现在我们在为新生的苏联打仗。在这个事业中,我们是团结一致的。”

  科洛索夫告诉记者,二战前,奉献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目标和理念,在苏联早已生根发芽,社会主义精神与传统的民族自豪感有机结合,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爱国主义精神。列宁格勒保卫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军人和平民之间几乎没有界限,妇女、儿童、老人都踊跃参战。

  “其实到今天,我几乎还无法相信,当时我们能在饥寒交迫中坚持900天。”列宁格勒保卫战少年参与者协会副会长纳希莫夫告诉记者,“我当时14岁,饿得都快走不动路了,每天却能劳动十多个小时。”

  这种英勇并不仅仅是军人的“特质”,而是苏联全民族的战斗精神。战争期间,苏联军民共有1.16万多人成为“苏联英雄”。在莫斯科保卫战的一个多月时间,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二战期间,共有约80万女性参加苏联红军。

  与爱国精神融为一体的是苏军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精神。朱可夫元帅曾深有感慨地指出:“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阻止了法西斯军队,而是苏联红军的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打败了德军百万以上的精锐部队。”

  二战结束已经70年,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莫斯科红场如今正期待着国际友人的到来,与俄罗斯人民一起,纪念那场用生命赢得的胜利。在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数不清的长明火在料峭春寒中熊熊燃烧,大大小小的纪念碑前摆满了感念的鲜花,一群群中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走进博物馆,一本本关于二战的书籍在出版……在“英雄城”圣彼得堡一块青铜纪念牌上,享有“围困期缪斯”盛誉的俄罗斯女诗人别尔戈里茨撰写的名句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谁都没有被忘记,什么都没有被忘记。”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