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访美背后的中美日“三国演义”

时间:2015-04-28 10:11   来源:中国网

  4月26日起,安倍访美,美日同盟越发紧密的针对中国。

  看中日之争,可以从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角度分析,但如果仅仅就中日实力对比来分析,永远无法看清楚中日关系到会向何处去。

  看中日之争,需要把美国因素考虑进来,中日争锋的背后,是中美日“三国演义”。

  美国到底怎么想?这很关键。

  我曾经研究过日本“短命”首相下台的原因,我发现,这里面很多都因为得罪了美国。

  2010年6月2日,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执政8个月后,宣布引咎辞职。鸠山辞职,表面原因是因为普天间基地问题处理失当。

  普天间问题的实质,则是日美关系问题,也是日本如何在美国和亚洲之间平衡的问题。鸠山上台之初,提出“对等外交”,调子很高。平等与否,让日本民怨沸腾的冲绳美军基地能否搬走是一张试纸。但是,美国不肯买账,奥巴马不愿给鸠山面子,美军基地仍然留在冲绳。

  对鸠山首相的辞职,美国《纽约时报》毫不隐晦地说,这个结果是“奥巴马政权的胜利,对于鸠山而言是屈辱的让步”。

  这就说明美国对日本政局的莫大影响力。如果日本的政治人物得不到美国方面的支持,政坛的前途会受到很大影响。美日之间经济上互有倚重,但政治上却是“不对称的”,美国能深刻影响日本政局,而日本却不能影响美国政局,我们常说日本是“经济巨人”、“政治侏儒”就是这么个道理。

  也就是说,得罪了美国的日本首相,难有好下场。美国曾通过揭发丑闻等方式让日本的政治名流身败名裂,这其中就包括前首相田中角荣、竹下登、桥本龙太郎等。田中角荣,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就是打开中日关系大门的那位首相。

  这么说,或许有点“阴谋论”的味道,不过,得罪美国的日本首相不好混,这是简单明了的事实。

  那么,美国如何看待中日矛盾?

  要理解中美日关系,必须认清一个出发点,那就是美日是主仆关系,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

  当下,一个清晰的判断是,日美同盟很牢固。就美国而言,重返亚洲、遏制中国需要帮手,而经济实力、军事潜力都强大的日本,无疑是最佳伙伴。美国高官访问东亚,通常会安排先到东京访问,商量对策,然后再来北京。

  日本对于美国的态度更是鲜明,可以说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石,日本政界最多也是说“美亚并重”,很少有人敢于挑战美国,即便有,也只不过是过过嘴瘾而已,如石原慎太郎。

  然而,对于日美同盟的牢固程度,中国有官员、学者心存幻想,认为“日本是可以争取的”。我2013年年初在凤凰卫视做节目谈钓鱼岛问题时,一位军方退役将领说,可以争取美国支持中国。对此,我当场予以反驳,认为这不可能。

  中美日的三角关系,不同于三国争霸。三国时期,属于吴国和蜀国两个弱者,联合对抗强大的蜀国,强者可以对弱者予以分化瓦解。而中美日之间,是老大带着小兄弟对付一个崛起的国家。

  从日本的民族性来看,它是崇拜强者。白江口之战被大唐击败后,他吸纳中华文明,直到被美国的军舰打开国门;目睹西方的强大后,派人去荷兰学习,毫无保留地都学西方;被美国击败后,又学习美国的制度和文化。

  国际关系学者在一起常说,如若让日本放弃美国投向中国,除非中国真正地击败日本。

  认同并理解日美同盟的牢固性,并不等于中国无事可做,也不意味着美国可以为日本上战场。

  美日两国政府在1960年签署的《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规定,美国对日本有守卫之职,一旦日本遭到他国入侵,并演变为战争,美国有义务“共同应对”。但是,条约也明确规定了美国的出兵条件是“必须根据宪法”。而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政府出兵卷入“战争”,必须事先得到议会的批准。

  中日之间,有可能引发美国卷入战争的,非钓鱼岛莫属。美国在外交层面,十分谨慎,一直是在主权上“不持立场”,但认可日本的行政管辖权。实际上,对于美国而言,中日之间略微紧张但不卷入战争的态势,符合它的利益。它可以藉此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他们也清楚,美国人替日本扛枪对付中国的可能性不大;而中国更是希望内部和周边局势的稳定。因此,钓鱼岛问题的态势,可能演化为长期的对峙,长期的“适度紧张”,这个游戏,各方都需要足够的耐心。

  中美日三国之间的关系,受自身实力的影响而变化。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美国重返亚洲需要和中国更多的合作,如果处置得当,有可能形成中美共治亚洲的格局。日本作为美国的帮手,而俄罗斯可以制衡一下,帮帮中国,这也是中国努力发展对俄关系的原因之一。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