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召开60年后,亚非国家领导人再度聚首于印尼共襄盛举,万隆精神再次得到了弘扬与传承。
万隆精神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其富有被时代所珍视的包容性价值。60年前,冷战的铁幕把世界一分为二,划线、站队或是不结盟成了很多刚刚从殖民地中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不得不面临的抉择。毫不夸张的说,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前途。但广大亚非国家还是暂时摆脱两大阵营的束缚,跨域了意识形态的鸿沟,历史性地第一次聚首万隆。世界也就第一次有了第三世界的声音。
聚首在某种意义上说本身就是一次成功,但要获得会议的成功,达成某种共识却绝非易事。虽然绝大多数国都抱有良好的意愿,不过会议一开始就弥漫着误解和偏见,特别是一些国家对共产主义势力对亚非的渗透甚至是颠覆政权的指责更是让会场弥漫着硝烟的味道。中国总理周恩来利用高超的外交技巧,开创性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理念,使得整个会议的方向得到了扭转,赢得了与会国家的赞誉,万隆会议也最终取得成功。
求同存异,最初应对的是在冷战对立年代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包容性价值,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和认同。不过,万隆会议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国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回归两大阵营,分歧日益加大,寻求共识的空间越来越小,求同存异这种稀缺性价值很自然地受到了冷遇。第二次亚非会议最终没能在1960年代躲过“被流产”的命运,直到40年之后的2005年才得以召开。
那么今天,也就是万隆会议60年后,亚非领导人重新聚首,也就意味着包容性价值的回归。包容性价值丢失的这几十年,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也是世界发展最不均衡的几十年。2008年发生的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就是以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恶果之一。可喜的是,今天世界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从应对危机中诞生的G20峰会提出了包容性增长战略,而2015年的亚非会议追求的不再仅仅是求同存异,更多的是合作共赢。
中国正是新时期包容性价值即合作共赢的倡导者。无论是提议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还是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直至“一带一路”的倡议,都最大限度地遵循了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区域内各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习近平主席在此次亚非会议上提出了弘扬万隆精神的三点主张:一是深化亚非合作;二是拓展南南合作;三是推进南北合作。这三项合作是对历史的继承,将为合作共赢增添实质性内容和活力。而从求同存异到合作共赢一路走来的万隆精神虽然历经坎坷,但必将展现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光芒。(黄望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