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瑞士洛桑,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右二)出席伊朗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外长会。 新华社记者 张淼 摄
原油期货市场向来对中东地缘政治生态十分敏感。几天前,沙特与海合会的数个成员联合展开行动,空袭也门日益做大的胡塞武装,这直接导致了国际油价大幅跳涨。然而,几天之后,当伊核问题谈判取得突破的风声传来,油价又大幅走低。
原本在3月31日结束的伊核问题谈判,突然临时“加时”一天,也证明了七国外长对未来的谈判进程充满期待。彭博社援引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话说,伊朗核会谈的各国代表在主要议题上达成了协议,将在数小时或一天内拟定协议草案,预计最终协议将在6月30日前完成。伊朗外长扎里夫也对外宣称核问题谈判中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展,希望与六大国周三开始拟定初步政治协议。
向来表态谨慎的中国这一次也充满了乐观情绪。中国外长王毅在瑞士洛桑表示各方立场相互靠拢,核心问题有明显进展,为最后达成全面协议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他还为下一阶段谈判提出了中方的四点主张,并希望有关各方一鼓作气,拿出建设性和灵活态度,为最终达成全面协议做最后冲刺,争取达成全面协议。
尽管有外交官指出,随着时间拖延,谈判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但参加谈判的各国外长表现出来的乐观情绪也印证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伊核问题就开始持续走上了上升通道。这里与美伊两国的态度转变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自2006年至2010年,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四次制裁伊朗决议,分别针对其核计划、导弹、武器出口以及相关金融活动等领域,而且制裁呈现逐步升级的趋势。而由于上届总统内贾德一直对欧美采取强硬路线,2012年欧盟和美国相继做出了禁止从伊朗进口石油的决定。不过2013年温和派的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后,因制裁导致的经济问题日益加深,伊朗就开始为了寻求解除联合国安理会对伊制裁展开了一系列外交行动。
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以及中东局势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也让美国开始思考新的对伊政策。2008年金融危机后,催生了美国的页岩气和页岩油产业,2014年美国原油日均产量已经就是达到870万桶,创了100多年来的新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需求也相应下降。另外,极端逊尼派伊斯兰武装伊斯兰国(IS)的崛起也让中东政治格局发生大的变动。单单靠伊拉克南部的什叶派武装是难以稳住阵脚的,在中东不断收缩战线的美国客观上需要伊朗力量的支持。
很多人认为,伊朗的政治体制在美国眼里属于“原罪”,而伊朗开展的所谓铀浓缩活动更是罪上加罪,美伊的历史心结多年来无法解开。不过,现实主义的美国并非一成不变。当形势比人强的时候,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历史上,过去的敌人相互靠近的例子比比皆是。
当然,这不是说美伊之间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几十年没有正常交往的国家需要有个适应过程。媒体曝出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协议还存在难度,比如伊朗会否同意将核燃料运送至海外、允许伊朗保留多少浓缩铀生产力、最快什么时候取消对伊朗的制裁等等。
但既然包括美伊在内的各方都有相向而行的意愿,那么争取最好的结果对各方都是有益的。距离谈判最后期限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可执行的协议并非是种奢望。(黄望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