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太阳能,“印度制造”寻求突破口

时间:2015-01-22 08:24   来源:人民日报

  日前,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第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云盖拉(右一)将太阳能板赠送给印度自主就业妇女协会。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太阳能技术、LED照明、小汽车、医疗设备……这些具有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领域正在成为“印度制造”的优选项目。在日前结束的印度古吉拉特投资峰会上,印度财政国务部长贾扬特·辛哈首次对“印度制造”这一宏大概念做出详解,认为以太阳能设备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型产业将成为“印度制造”的着眼点,“印度制造”将塑造一种创新驱动、自下而上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太阳能产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印度总理莫迪不止一次提到,印度在发展太阳能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潜力。据统计,世界前20位的经济体中,印度平均日照量最多,尤其是拉贾斯坦邦有广袤的沙漠地带,常年日照充足,非常适合修建光伏发电网络。

  莫迪在公开演讲中经常提到应当优先实施的“三大宏愿”,包括建厕所、开账户和推广太阳能。这三件事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都是关系实施民生发展的大事。

  目前,印度农村地区尚有3亿多人口长期用电得不到保障。大力推动太阳能发电,正是想借此实现数亿印度人跨越化石能源的瓶颈,直接进入清洁能源时代。

  其实,印度大力发展太阳能的宏愿并非起始于莫迪2014年8月提出的“印度制造”战略。印度2010年起就开始实施“国家太阳能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印度现在应至少拥有4000兆瓦太阳能并网发电能力,但受制于融资和征地等难题,这一目标远未实现。

  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太阳能项目的确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日前的古吉拉特投资峰会期间,美国太阳能开发商SunEdison承诺将投资40亿美元,与印度阿达尼公司在古吉拉特邦合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该厂设计发电能力达750兆瓦。

  同时,在莫迪政府最新拟定的太阳能发展计划中,印度将在未来5年建立25个太阳能园区,总发电量可高达25吉瓦(1吉瓦等于1000兆瓦),平均每个园区发电量为500—1000兆瓦。2014—2015财年,印度政府已为大型太阳能项目和园区建设拨款100亿卢比(约10亿元人民币)。这笔钱显然与印度宏大的太阳能发展计划并不匹配,所以莫迪正利用一切机会游说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企业,希望在未来5年内拉动1000亿美元的投资,将印度打造成为全球太阳能产业的中心。

  中国经验值得印度同行汲取

  印度财政国务部长贾扬特·辛哈认为,太阳能技术将成为印度打造下一代产业技术标准的重要范例,也是在制造业方面与中国竞争的突破口。

  不过有人提出,目前中国光伏产品约占全球太阳能市场的六成份额,不知尚处产业发展初期的“印度制造”拿什么和中国竞争?面对这一问题,印度工业产业联盟经济政策部主任达内什·哈希姆对记者说:“太阳能是世界清洁能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印度着重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既是为了弥补本国用电缺口,也有凭借资源及成本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的考虑。中印两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是必然的。中国具有先发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少经验和教训,这都值得印度同行汲取。”

  目前,在印度市场上有不少杂牌或贴牌的中国太阳能产品,由于以极低价格进入印度市场,其中不少劣质产品给当地民众带来比较差的用户体验。相反价格稍高的本地产“塔塔牌”,印度消费者对其品牌忠诚度一直不减。达内什·哈希姆分析称,“印度太阳能产品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高标准、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满足国内外需求。以目前印度的太阳能发电能力,其发电成本仍超过火力发电近50%,唯有吸引外资,扩大产业规模才能促进这一前沿产业的升级。”

  达内什·哈希姆称,日照时间长、炎热、沙漠,这都是印度发展太阳能的固有优势,为了少占地,印度还逐步完善了河渠盖顶太阳能技术,即用太阳能板覆盖运河表面,这既节省了用地,又令河渠水道蒸发量减少,缓解下游用水需求。此类新技术的推广无疑将助推印度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从概念到现实还有很长路要走

  “创新驱动,自下而上”是当下印度各界对“印度制造”理念的最新注解。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副主席萨米尔·萨兰16日在英国《每日邮报》上撰文称,利用技术优势开拓市场将决定着“印度制造”的方向。在他看来,印度已在汽车设计及制造、精炼化工、电信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低成本高产出,目前需要把更多此类“印度制造”的产品打入那些每天人均收入不足两美元的市场。

  基于现实情况,印度不可能因循中国模式,将自己打造成另一个全球电子产品王国。在印度财政国务部长贾扬特·辛哈看来,“未来势必出现印度作为领导者的产业,那将是全新的产业,如太阳能……”对于这种美好愿景,印度各界既显示出乐观,也保有一份谨慎。

  萨米尔·萨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制造”从一个概念到成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印度各界也正在摸索它可能实现的路径。印度在某些领域具有发展优势,但基础建设、税务体制、官僚机制等方面仍在拖后腿。尽管如此,萨米尔·萨兰认为,“印度制造”的提出是印度重新明确国家地位的重要契机,此前印度被贴上“巨大市场”这一标签,并一再引以为豪,这致使印度多年来只是全球各地商品的倾销地,而“印度制造”的提出令印度各界开始意识到,印度必须培养为本国乃至世界创造价值的能力。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