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构想,为发展的中国和经济复苏的欧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共拥一块亚欧大陆,互利互补,共享共赢,中欧经贸合作的列车注入了新动能。互联互通,拉近了中欧距离;务实合作,提升了伙伴关系;迎接挑战,增强了平等互信。
驼铃破黄沙,扬帆搏巨浪。
中国与欧洲,共拥一块亚欧大陆,同为世界舞台“大块头”,命运相牵,亲缘长远。
历史深处,丝路印记念念不忘;
顺应时代,“一带一路”声声回响。
发展的中国和经济复苏的欧洲,已成为利益高度交融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让中欧合作注入新动能,更强劲、更高端的共同发展新格局雏形初露。
开放之路:联通引领发展
走进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晴空万里。注目残存的大理石圆柱,依稀可见罗马大剧院昔日的荣光。2000多年前,古罗马执政官凯撒,身着中国丝袍现身剧场,轰动一时。自此,丝绸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千金难求。凯撒的丝袍,正是经由中国丝绸之路而来。那时,从长安运到罗马,最快也得200天。如今,从罗马飞到中国,仅需十几个小时。
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海上,丝路本身就是一部全球互联互通史。当下,这种联通,又有了更新、更美、更广阔的起笔:2013年,欧盟互联互通项目强化了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网络;2014年3月,中欧共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开展合作的共同倡议;2014年北京APEC会议通过的《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描绘了2025年亚太互联互通的远景。
美好的规划可期,务实的行动可见。
中国—欧洲,经贸合作的物流通道越来越多、越来越畅通,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正在拓宽、延展。
德国杜伊斯堡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集装箱转运地。这里,是渝新欧铁路的终点。每周有4班列车从重庆而来,两班列车从杜伊斯堡而去。
这条2011年开通的国际线路,全长11000公里,经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杜伊斯堡,历时14—16天,比长江水运加海运时间节约30—40天,运行成本只有空运的1/5—1/6。
“渝新欧铁路克服了中欧间长距离障碍。它年轻,但贸易增长很快。”杜伊斯堡港口集团新闻官朱利安·波克兴奋地说,习主席来访给铁路带来了极高人气,很多企业前来寻求合作。
“渝新欧铁路开辟了空运和海运外的陆路新联系。”杜伊斯堡市长索伦·林克认为,中国现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带一路”是个富有雄心的计划,能让中德企业均从中获利。
不止一个渝新欧,蓉新欧、汉新欧、郑新欧、西新欧……苏州—蒙古—欧洲、义乌—马德里,更多更新的中欧国际铁路货运线路正在开辟。
“只要我们双方充实燃料,握好方向盘,中德合作之车一定能既跑得快,又开得稳。”敏锐地看出“一带一路”利好的德国企业,已做好准备。
德国宝马汽车公司投入20辆4系轿车,加入渝新欧铁路试运行。以往进口车辆手续需花一年,这次只用了一周。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乐见渝新欧铁路试运行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这一成功将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前行。”
自有国际贸易,就有海上运输。海运,一向是中欧互通的主要渠道。分踞亚欧大陆桥两端,中国和荷兰是亚欧海运航线的起点和终点。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是欧洲经济的晴雨表。鹿特丹港务局亚洲区总经理安妮塔·范徳·莱恩坦言,国际金融危机后欧洲经济不振,但“‘一带一路’无疑是促进双方经贸往来的推手,对我们而言,是利好,是机遇”。
距鹿特丹不远处,则是比利时最大港口、欧洲第三大港安特卫普。目前,中国货物在安特卫普港的年增速达16.5%,远超北美地区的5%。港务局局长埃迪·布莱宁克斯最关注的是来自鹿特丹港的激烈竞争,“我们希望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找到新突破。我们已着手制定详细的合作规划,在新春后与中国大使馆沟通。”
道路互通,只是第一步。涵盖基础设施、规章制度、人员交流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正照亮“一带一路”的未来。
随着亚欧陆路互联互通建设的推进,俄罗斯与中国、欧洲的宽轨、窄轨不兼容问题将逐步解决,中欧陆海快线也在紧锣密鼓予以实施,各国进一步简化清关手续,中欧铁路货运时间有望大幅缩短,中欧贸易和物流运输这块蛋糕,将会越做越大。
机遇之窗:伙伴聚焦合作
抓住机遇,或许有幸运的成分;创造机遇,则无疑有智慧的光芒。
“一带一路”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为沿线各国开启了机遇之窗。贯穿亚欧大陆,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欧洲各国聚焦合作,经贸在原有基础上拓展深化。
互补,是中欧深化合作的关键;互利,是中欧长远合作的基石。中欧经贸合作,相互促进成为一种新气象,相互投资成为一种新常态。
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止是开拓市场,更加注重与外国企业互补合作,加大投资力度。华为在欧洲就有18个研发机构,2014年在法国扩建了研发中心,看中的是法国的应用数学研究、艺术设计优势。“把全球的能力集中到中国来,再通过产品在全球销售。”华为法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凯对中国“智造”信心十足。
在比利时,有一个著名的箱包品牌——海格林。2011年,这家企业陷入困境。杭州力高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收购了海格林品牌及其在欧洲的全部股权。如今,海格林的设计研发在比利时,产品全部在中国生产。中国企业从贴牌代工升级到经营品牌,而比利时人缓解困境的同时,也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海格林公司设计总监昆特·森庞特告诉记者:“欧洲人都视中国为新的希望,海格林也在北京、杭州等地开设了旗舰店,未来我们的发展重心在中国。”
在外向型经济明显的荷兰,中荷合作对当地就业的推动不可小觑。截至2014年10月,中资企业在荷投资项目447个,其中绿地投资8亿欧元,并购投资48.4亿欧元,雇员8000名,间接创造就业岗位两万个。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更加坚定了中东欧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列车的信心。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局长斯瓦沃米尔·马伊曼满怀激情地表示,“一带一路”将联结太平洋和波罗的海,通过中国与中亚,为中东欧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是波兰第三大进口国和重要出口市场,2013年,波兰的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9%,中波贸易额增速达21.6%。
在占中欧贸易份额近1/3的德国,《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200多项具体合作倡议,为两国合作绘制了详尽的“路线图”。40多年间,中德贸易额增加至2013年的1616亿美元,增长了近600倍。汽车、航空、通信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上升,加工设计、金融服务等领域贸易不断推进。目前,已有82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安家落户,2000多家中国企业在德国站稳脚跟。政府磋商、战略对话、法治国家对话等两国政府的60多个对话、合作机制运行顺畅,为中德经贸发展、中德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德国方面反响之积极,令他惊讶:巴伐利亚州一位联邦议员多次向他和使馆咨询情况,研究如何使巴州中小企业从中获益;北威州一家农业协会积极与使馆探讨,通过国际铁路将高档农产品出口到中国的可能性;作为中德国际货运班列的主要合作和受益方,德国铁路公司负责人多次强调,德铁将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这一领域,中德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有着共同目标的合作伙伴。
挑战之旅:携手同心互信
巴黎,离香榭丽舍大道不远的街区,标致雪铁龙旗下汽车品牌DS的门店优雅低调,新推的车型却颇为抢眼,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咨询。
而在2011年,由于严重依赖欧洲市场,加之欧债危机的影响,这家百年老店不得不出售多个主营业务,抛售诸多重要资产,甚至关闭研发中心。
2014年初,随着东风汽车和法国政府的入股,标致雪铁龙解决了资金的后顾之忧,并与中国公司在技术、研发、生产和海外销售上扩大合作。通过挖掘中国西部地区和人口500万以下城市的市场潜力,集团旗下汽车销量2015年预计达到80万辆,有望在2017、2020年分别达到100万辆、150万辆。
这是一场具有代表性的跨国联姻。“如今,危机过去了,还有一项合作,已经走上正轨。”标致雪铁龙中国及东盟区副总邓磊鹏透露,未来标致雪铁龙将与东风携手,开拓东南亚市场。这再次证明,只有把握中国发展和欧洲经济复苏两大进程带来的合作机遇,以贸易为主要驱动力,打造更全面、更强劲、更高端的多引擎合作,中欧才能携手迎接更多挑战。
“中国应当思考,如何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当前欧洲发展的进程结合起来,并尽快启动落实计划的具体会谈。”法国战略学会会长马冀科诚恳地建议。
“仅仅提供优质产品,已远不能满足欧洲客户的要求,我们需要在整个合作模式上创新改革,包括政策倾斜、物流模式、资金支持等各方面。”中兴意大利公司总经理胡坤正在思考的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资企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成功。
连续十年,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目前中欧贸易额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双方紧密的经贸往来和对未来发展的共识,已为“一带一路”的对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德国致力于实施的“工业4.0”计划与中国积极推进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有很多契合点,这无疑会成为两国未来创新合作的重点。
经贸往来,要看的,不只是数据。在“一带一路”上,互信方能共赢,同心其利断金。
邓磊鹏之前曾在中国工作,提及上海的老同事,他满怀深情,“上海是我和中国同事并肩奋斗的地方,只要公司需要,我愿意随时回中国工作”。
在华为法国公司,80%是法国本地员工,华为法国高管强孙兵告诉记者,公司里同事关系特别好,但有一次内部开会,法国员工的批评,让他忍俊不禁:能不能别只是帮我们说好话?我们工作有问题,你得直接批评才行!
在中兴意大利公司,中兴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用中意两种文字书写,张贴在办公室进门最醒目的位置。在这里,长期的沟通交流,也让中外员工逐渐形成了一致的工作方式,而意大利本地员工和中方员工一样,都能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得做当地政府眼中遵纪守法的经营者,在社会舆论看来是负责任的企业成员,在员工眼中是能够提供稳定保障的雇主。”胡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