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通缉令使得乌克兰危机再次进入国际舆论的视野。1月12日,应乌克兰当局的请求,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缉令”,向成员国通缉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涉嫌罪名是侵占罪和金融违法行为。
在去年2月乌克兰危机期间,亚努科维奇被罢免,随后逃亡,获得俄罗斯收留和庇护。同年3月,乌克兰新政府要求国际刑警组织通缉亚努科维奇。经过9个月的考虑,国际刑警组织最终签发了这道“迟到”的“红色通缉令”。
“红色通缉令”的正式名称叫“红色通报”,是国际刑警组织根据该组织成员国的申请,经审核批准,向成员国通报相关申请,提请成员国搜寻被通缉者的下落并将其羁押、逮捕或限制其活动,以便将其引渡、移交或采取类似的合法行动。国际刑警组织向成员国发布的通报一般有7种,涉及不同的请求协助事项,分别以7种颜色标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色通报”,即“红色通缉令”,适用于重大而紧迫的案件,是最接近“逮捕证”性质的一种文书。
但在目前情况下,国际刑警组织的一纸通缉令并不能改变亚努科维奇的命运。
首先,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通缉令”并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红色通缉令”是中文的通俗叫法,其正式名称“红色通报”则一语道破了其主要作用是“通报”“通告”,仅仅是把相关信息“公告”给成员国。况且,国际刑警组织本身并不是政府间国际机构,而是促进政府间相互协助的非政府组织。至于成员国是否据此采取行动、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特别是会不会将通缉对象引渡、遣返给请求方,则主要取决于有关成员国的判断。从国际法角度讲,俄罗斯如选择对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通缉令”置之不理,并不违反国际法。
其次,亚努科维奇案具有政治背景,面对“红色通缉令”有“空子”可钻。根据国际刑警组织的章程,该组织在国际上必须保持政治中立,不能介入任何具有政治、军事、宗教或种族性质的活动。对于国际刑警组织接手的某一案件是否具有“政治”性质,是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有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乌克兰危机本身是政治性的,亚努科维奇的处境主要是乌克兰危机各方复杂政治博弈的结果。乌克兰现政府在寻求“红色通缉令”的时候,不会从政治角度指控亚努科维奇,而是选择贪污等刑事指控。俄罗斯官方则称乌克兰的指控是出于政治目的,亚努科维奇本人则矢口否认乌现政府的指控。
普京去年曾表示,亚努科维奇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俄为其提供庇护只是帮其免于一死。从目前的形势看,俄罗斯不可能把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拱手交出去,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通缉令”很可能沦为一纸空文。乌克兰当局对此也心知肚明,就当一张政治牌打一打。退一步讲,即使俄罗斯把亚努科维奇交出去,也会提出交换条件,这样的条件想必是乌克兰难以接受的。(贾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