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8日发表该报专栏作家约翰·普伦德撰写的题为《警惕世界经济的通缩威胁》的文章。文章说,那么多市场权威都没能预见到2014年发达国家的收益率普降,原因何在?
一个简短回答是,他们过分纠结于美联储(Fed)退出非常规政策的潜在影响,同时忽略了全球不平衡的重要性。实际上,世界一直受困于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需求不足(导致通胀速度减缓),而美国在激发通胀压力(这种压力会要求货币政策大大收紧)方面过于不紧不慢。
下面考察一下世界上储蓄率过高国家的状况,就从日本开始。在日本,安倍经济学没能消除通缩并提高经济增长率。不利的人口结构导致的需求萎靡,加上近来的消费税提高,意味着日本目前要依赖购买更多债券、加大日元贬值力度,才能生成“成本驱动型”压力,进而使日本央行(BoJ)达成其2%的通胀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需求增长已放慢,中国在出口方面正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因为在日本的刺激下,其他国家也开始实施竞争性货币贬值。
至于欧元区,由于受冲击更严重的经济体已萎缩,出于良心的追求紧缩对于阻止债务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升高毫无作用,反而正将该地区推向通缩。由于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存在分歧,使得欧元区只会以龟速迈向全面的债券购买——若不实施债券购买计划,欧洲央行的通胀率目标将无法实现。
朗伯德街研究的理查德 巴特利视角相当不同。他认为,导致全球通缩压力升高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冷战后大部分时间里,美国一直维持着开放的市场,吸收了世界其他地区的产品,由此扮演着全球供需清算中心的角色。但2008年之后,由于美国的举债能力达到极限,因此其出清供给的能力也被耗尽。目前,过度供给无法通过不断升高的美国家庭债务出清,供给出清正通过价格降低来实现。
所有高储蓄经济体都存在经常账目盈余,这就要求等额的资本账户赤字。由于这些经济体的货币贬值,这些国家的资金面对的是较低的国内收益率(日本和欧元区的情况最为明显)、以及较高的美国国债收益率,此外美元还有进一步升值的可能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去年尽管经济复苏企稳,但美国国债收益率仍然下降——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复苏企稳原本应该会推高美国国债收益率。
美元走强与美国国债收益率不断下降并存的局面看上去可能会延续下去。在所有其他发达国家,国债收益率应该会上升,尤其是出现违约风险的国家,鉴于近来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希腊可算一例。
实际上,市场对其他欧元区外围国家的主权债务显出了不同寻常的乐观。鉴于欧元货币联盟的结构性缺陷、欧洲央行在施行量化宽松上的拖拉,以及德国主导的财政保守主义,这种乐观可能不会持续下去。总的来说,在发达经济体债务对GDP比例从1999年的212%升高至2014年的279%的背景下(一大半升幅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完成的),市场时不时“抽风”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个以通缩为主题的世界里,各个新兴市场将迎来一段艰难得多的时期。不只是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都可能再度成为全球金融动荡的重要动荡点。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如今美国以外地区以美元计价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超过了9万亿美元,而2010年初这个数字为6万亿美元。增加比例最高的是新兴市场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它们利用的是某些投资者渴望高收益的心理。这种货币错配意味着,美元走强会让资金状况更加紧张,因为尝试清偿美元债务会迫使美元进一步走高,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这是一个令人担心的世界:若不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地缘政治风险、竞争性货币贬值和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可能让经济滑向难以消除的通缩和长期的低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