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英国向世界展示了其引以为豪的免费医疗服务体制。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以其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为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医疗开支令政府不堪重负,医患矛盾愈发尖锐,民众对健康服务的不满日增。尽管英国政府不断探索医改之路,但至今改革收效甚微
不堪重负
从全民医保典范到全民诟病的焦点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英国把“病床”搬上舞台,让“病人”“医生”和“护士”载歌载舞,显示出英国对其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HS)的无比自豪。回顾NHS的历史,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是英国的国家名片之一。
NHS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开始复苏的1948年。英国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规定,无论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无论个人支付能力大小,都应得到免费的全方位医疗服务。NHS在此基础上建立,宗旨是实现全民覆盖:即国家税收是主要资金来源,个人无需购买医疗保险。
NHS由三级医疗服务构成。社区全科医生提供初级医疗服务,负责预防和小病治疗;专科医生在医院承担二、三级医疗服务,包括急诊、大病治疗和特别的护理服务。病人得了感冒、头痛等小病,要先预约全科医生诊治,全科医生处理不了,签发转诊单将病人送往地区医院。遇到意外事故、心脏病或其他急诊,病人可跳过全科医生,直接去医院诊治。除牙科和眼科外,其他疾病均在NHS服务范围之内。
建立之初,NHS运行顺畅,并成为欧洲福利国家全民医疗保障的典范。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病负担增大,医疗费用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每年都在飞速增长。此外,由于NHS长期由中央政府进行总体规划,有学者称其为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缺乏竞争导致医疗机构渐失活力,医护人员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机构臃肿导致官僚之风盛行,患者的不满情绪加剧,一些患者为得到满意服务,不得不自费去私立医院。
上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英国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福利体系难以为继,撒切尔政府开始对福利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医保领域,主要是进行市场化改革,这也是日后历届英国政府医改的大方向。
烫手山芋
资金短缺让免费医疗不知何去何从
现在,历经多次变革的NHS,成了英国历届政府不得不碰的烫手山芋。免费医疗究竟何去何从,一直看不到答案。
NHS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今年英国将举行大选,三大党使出浑身解数招揽选民,医疗政策是比拼的重中之重。在野的工党承诺,将为NHS找到25亿英镑的融资,以雇用更多的医护人员;执政的保守党保证,不减少医疗预算,让全科医生工作时间从每周5天延长至7天;与保守党组建联合政府的自民党则表示,将多投入10亿英镑。除资金投入方面,三大党还承诺解决就医等待时间长等问题。
资金问题为何成为党派争议的焦点?一方面是因为医疗支出占财政预算的“大头”,即整个国家预算的近10%。在投入NHS的预算中,大约80%来自政府一般性税收,约10%来自国家健康保险税,约4%—5%来自病人自付,其他来自商业医疗保险、利息等。最初建立时,NHS的预算为4.37亿英镑,而2014—2015财年的预算已增至956亿英镑。即便如此,目前仍有近2/3的医院处于赤字运营状态。据测算,去年年底医院运营总赤字达10亿英镑。到今年3月财年结束时,赤字运营医院预计将达医院总数的3/4,这无疑会加重医护人员流失,导致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下降。
另一方面,尽管投入连年增加,但在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政府投入的钱还是跟不上需求的膨胀。数据显示,英国医院2012—2013财年接收病人逾1500万,较10年前增长近400万人;进行手术逾1000万例,较10年前增长60%。医院既要雇用更多医护人员以保证服务质量,又苦于财政赤字的压力要减缩支出。
去年6月,NHS被指将面临高达20亿英镑的资金缺口,约占今年预算的2%。英格兰NHS的首席运营官西蒙·史蒂文斯在去年10月撰写的未来5年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如果要保证目前的医疗服务质量,政府须每年再增加1.5%的财政投入,或者到2020年时投入至少比现在多80亿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