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 发达国家光说不练?

时间:2014-09-25 09:4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如果在历史责任、资金支持、技术转让等问题上,发达国家能拿出诚意,迅速采取行动,那么应对气候变化并非难事。但在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科学认识复杂交织的情况下,想要发达国家彻底改弦更张却并非易事。

  积极的表态

  9月23日,联合国气候峰会召开,虽然这次不是一个正式谈判的大会,但其成果却直接关系着能否为年底的利马会议扫清政治障碍,从而于2015年就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化行动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始终没能在根本问题上达成一致。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各国出于自身国情考虑,有着不同的经济诉求,一些发达国家不愿在减排方面多出一份力。

  然而,在此次气候峰会上,发达国家代表却表现出相当积极的“配合”姿态。

  奥巴马呼吁各国领导人克服阻力,制定大胆的行动计划以应对气候变化。他表示,美国应在这一全球性挑战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实现减排目标。

  当天,美国白宫发布声明,宣布了一系列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举措,其中包括通过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机构在规划国际发展和投资项目时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在开幕式上说,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实现能源经济的发展仍是很有希望的。他呼吁各国能够抓住机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扩大就业、提振经济。

  德国已宣布向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捐款10亿美元。丹麦已提出要在2050年实现全国100%使用清洁能源,预计成本仅为每人每年20欧元。

  这可能与近期出台的一份报告有关。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日前向全球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实现双赢。未来15年,约有90万亿美元将投资到城市建设、农业和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这将为世界创造前所未有的机会,实现低碳领域投资的增长。

  这与美国财长雅各布·卢提到观点也类似,他在布鲁金斯学会的演讲中,还清晰地表达了美国要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愿望。

  落实难乐观

  潘基文说,此次峰会的目的,一是为明年巴黎达成气候变化新协议凝聚政治动力,二是促成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大胆措施。

  但分析人士并不看好峰会的前景,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在历次会议和会后留下了污点。发展中国家指责,发达国家一直光说不练。

  统计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77%。此外,对于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西方发达国家也应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转移排放”的责任。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核心原则,即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资金、技术的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达国家却否认在气候变化上的历史责任、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在环境污染方面对别国施压,主张共同减排,却在关键的资金支持、技术转让问题上避而不谈。

  截至目前,根据各个国家一些科研机构的核算,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承诺占了全球总承诺量的70%,而本应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却只占30%。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达世界承诺在2010年到2012年期间投资300亿美元,以表诚信姿态,这笔钱被称为“快速启动”资金,并且同意至2020年达到每年100亿美元。但是,到目前为止,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的柜子里还是空空如也。

  还有时间吗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后京都谈判,排放权和发展权的博弈都在不断上演。

  承担应尽的减排责任、兑现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承诺、取消环境贸易壁垒、正视发展中国家为减排付出的努力,都是发达国家应该做的事。发达国家只有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方面精诚合作,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才能取得实质进展。

  一系列的研究和报告显示,全球各国正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近日宣布,刚刚过去的8月,成为自188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8月。最热纪录不断刷新的背后,是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再创新高。

  据“全球碳项目”组织发布的年度趋势分析报告,2013年,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了2.3%,达到创纪录的年排放360亿吨。这也意味着,在约30年内,世界将耗尽1.2万亿吨的碳排放指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表示,如果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到本世纪末,与前工业时代相比,地球将升温4摄氏度。

  纽约31万人的气候游行,全世界2000多个城市的参与,已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急迫性。但发达国家会积极参与吗?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