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警惕日军国主义复活

时间:2014-08-12 09: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8月9日,“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辽宁省大连市举行。该研讨会规模空前,由中华日本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和中国日本史学会三大学会联合举办,吸引了200多名来自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国内知名学者参会讨论。

  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冰点”,安倍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企图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行径,导致两国政府关系严重倒退,并影响到了经贸交流等其他领域。

  中日关系存两大恶性循环

  中日问题研究专家、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江瑞平指出,中日之间目前存在着“双边关系和区域合作的乖离”、“经济互利和政治对立的悖论”两大层面的恶性循环。

  江瑞平特别将中日关系放到整个东亚领域来看,作为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关系的阴晴冷暖对于地区局势有着重要影响。

  他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与中日实力对比及相互依存地位发生逆转有关系。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GDP相当于日本的1.88倍,而在2019年则有望达到2.58倍。

  江瑞平称,尤其是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背景下,日本由此所体现出“经济依赖中国、安全依赖美国”的战略态势愈发明显,而这也间接造成了当前中日乃至东亚地区局势持续紧张。对此,江瑞平坦言:“中日关系恶化的后果,将是中日区域战略冲突的发生。”

  如何解决当前中日双边关系的困局?江瑞平表示,这有赖于“经济互利与政治互信”、“国家权益与地区责任”、“周边外交与对日关系”和“地区构架与对美战略”四方面的良性互动。他认为,对于中国来说,扎实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妥善处理中美日三边关系等将成为未来时期解开当前中日困局的关键。

  警惕日进攻性对外政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李培林在开幕式上指出:“我们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强化仇恨的记忆,而是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从而辨明是非。”

  回顾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战争,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武寅归纳出了一种规律: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列强进行干涉,日本妥协并备战,随后再度伺机侵华……日本侵华野心为何不死?在她看来,这是由日本的国情所决定的。“日本与中国隔海相邻,是一个地少人多、能源短缺、灾害频发的国家,这导致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及由此引发的向外扩张愿望。这从本质上决定了日本的对外政策是进攻性的,而不是被动等待性的。”

  武寅指出,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和日本政治体制都发生了变化,但日本的基本国情、主要特点没有变,决策机制和基本原理也没有变。这些不变因素对于评估日本当前的政策选择和未来走向,科学、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效仿伊藤博文须悬崖勒马

  “钓鱼岛从来不是古代琉球国的岛屿,而琉球国也不能说是日本的固有领土,因而日方所谓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之说毫无根据。”在会上,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详细介绍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历史。他用史料证明,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钓鱼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末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

  “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统治者醉心于效仿欧美列强君临于中国之上,开始从朝鲜和琉球两个方向扩张,伺机一举打败中国,成为‘东亚盟主’。 在1879年吞并琉球之后,日本就开始瞄准钓鱼岛。随后,日本明治政府利用甲午战争之机,在《马关条约》谈判前窃取钓鱼岛,其后又利用《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窃占钓鱼岛50年。”

  刘江永指出,东北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结点。尽管现阶段日本还难以复活战前的军国主义,但在东亚迎来新甲午、新甲子之际,安倍内阁再度把中国作为军事方面的主要对手。如果他继续效仿伊藤博文走下去,很可能使日本再度坠入战争的深渊,因此必须悬崖勒马。(记者 陆培法)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