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第24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针对越南、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无端指责,澄清事实真相,并予以严词驳斥。 新华社记者牛晓雷摄
圆桌会议
特别专题
6月28日,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主办了“国际形势演变与新时期中国周边战略”学术研讨会。来自外交部、中国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防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数十名知名专家,对新时期的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出谋划策。
本期的圆桌会议,三位中国顶尖的国际问题专家,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他们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最新真知灼见。
(记者 李明波)
本期专家
秦亚青:外交学院党委书记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周方银: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外交大势
中美关系、周边关系
两个转型过程漫长
Q&A:
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逐渐成为了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中国眼下的外交现状?
金灿荣: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外部环境确实有变化,但中国的外部环境一直是在可控的范围内,而且肯定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中国之崛起是西方人五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国的工业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但同时,中国走向海洋世界也动了美国人的奶酪。
周方银:当前国际体系正处在转型期,中国是推动体系转型的关键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在周边问题上,涉及两个重要的转型,一个是中美关系的转型,这主要体现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另一个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转型。国际体系的转型即使发生,也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乐观的角度来说,这一转型要完成,我个人觉得至少需要30-40年的时间。从不那么乐观的角度,则需要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实际上,美国从工业能力世界第一到成为体系中的霸主,经过了50多年的时间。
目前是转型早期阶段
现在我们还处于体系转型的早期阶段。在未来5-10年内,中国的相对实力虽然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但在中美关系中,中国仍处于总体上的实力劣势,中美关系的宏观格局不容易发生具有实质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可以拉得很大,在乐观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大到令某些周边国家感到越来越无能为力的程度。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实力结构的约束,可以迫使它们的政策立场回归现实,逐渐降低它们在借用外部力量压制中国所能达到的程度方面的期望值,同时也使它们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产生更大的顾忌。从根本上说,任何国家都是不愿彻底得罪一个身边的大国的。但这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在1-2年内还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不过,这个趋势会逐渐显现。
周边格局
热点突破非常困难
要准备“苦熬几年”
Q&A:
我们的周边外交政策应该如何调整?大概需要多久会取得成效?
周方银:对于中国周边战略的宏观策略选择,我们需要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下来加以理解。体系转型的大背景,决定了在当前时期,中国在周边战略领域,可以制定什么程度的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包括如果我们试图在周边战略上有所进取的话,应该是多大程度上的进取。
在当前阶段,周边热点问题,难有根本性的突破。如果付出很大的努力,或许可以取得一些小的突破,但大的突破非常困难,要根本性地改善中国周边外交的局面,可能不是十分现实,有些东西受到结构性的约束,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能够在短期内做到的。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守住已有的成果,实际上已经比以前相对容易了一些。这里所说的成果,主要是指物质上的成果。在传统安全领域,包括在领土领海争端问题上,我们处于一种要向前推进很难,但防守相对容易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在订目标时,对于期望值要有一个大体合理的选择。从心态上,我们要有至少还要苦熬几年的思想准备。
秦亚青:在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周边国家享受中国发展红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