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雷米要塞往下望,在里约热内卢乃至全巴西最著名的科帕卡帕纳海滩边上,矗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而在沙滩上闲逛的游客看不见的是,在这些高楼后面的山坡上,是连绵成片的贫民窟。在雷米要塞上看见的景象,会让你对巴西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是一个经济总量一度排名世界第六的国家,物产丰富,得天独厚;但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上帝宠爱的小儿子
地处南美的巴西幅员辽阔,总面积达85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南美大陆的一半。人口接近两亿,也差不多是南美总人口的一半。更让人赞叹的是,巴西矿藏丰富,铁、镍、锰、铝矾土、铅、锡、铌等储量均居世界前茅。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铬矿、黄金矿和石棉矿。2007年以来,巴西在东南沿海相继发现大型油气田,有望进入世界十大石油国之列。森林覆盖率达57%,亚马孙雨林号称“地球之肺”。水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18%的淡水。
从巴西1822年独立至今,就不断有人重复这么一句话:巴西是上帝宠爱的小儿子。意指上帝偏爱巴西,将最富饶的土地和最丰盈的物产都给了巴西。1941年,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出版了《巴西:未来之国》,虽然并非恢弘巨著,却给巴西贴上了最恰当的标签———“未来之国”。
为了将“未来之国”变为“现实之国”,巴西人近200年来进行了不懈努力。特别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巴西在瓦加斯等人的带领下,通过进口替代战略,逐步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1964年,巴西军人认为文人政府治国不力,发动政变成立了军政府。但与许多国家军事政变后经济发展停滞不同,巴西军政府时期励精图治,基本延续了1930年以来文人政府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方针,举国兴建基础设施,经济蓬勃发展,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被外界认为是“经济奇迹”。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军政府行将交权之时,巴西已经跻身世界十大工业强国之列,矿产开采、飞机制造、石油勘探、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均有亮点。所以,尽管今天的巴西民众谴责军政府时期的专制和暴虐,但对军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留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遗产,却也是心存感念。
大力神杯“拯救”巴西
不过,尽管巴西政府在经济领域千方百计施展手段,但是它同许多拉美兄弟国家一样,面临的一个根源性问题始终难以解决,那就是:从19世纪开始逐渐渗透的外国资本造成技术控制和市场挤占,对巴西本土制造业的正常发育形成了巨大的钳制。同时,巴西政府长期奉行“进口替代”战略,对本国工业实行过度保护,造成了一种缺乏效率、不具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的工业结构。长期的“奖出限入”政策,导致巴西工业技术落后,产品竞争力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因此,随着民众主义势力的抬头,政治民主化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反倒在一段时间里拖了后腿。20世纪90年代初,巴西逐渐陷入恶性通货膨胀泥潭。从1990年开始,通货膨胀率连续三年以月率80%的速度飙升。许多老华侨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那时候的钱真是好挣,每天都得拿麻袋来装,但是必须赶快换成美元,否则过几天就不值钱了。
1993年底,社会学家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担任财政部长。他大刀阔斧实行“雷亚尔计划”,把巴西从恶性通胀泥潭中拉了出来,为日后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1995年,卡多佐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当选巴西总统。1995年至2002年担任总统期间,卡多佐一方面推动国有企业民营化,积极引进外资;另一方面着手进行多项重要社会改革,为他的继任者卢拉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巴西世界杯开战之际谈“雷亚尔计划”,有一段轶事值得一提。卡多佐多年后认为,“雷亚尔计划”能够成功实施,与1994年巴西队赢得美国世界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年,巴西队点球战胜意大利,赢得大力神杯,巴西足球在沉寂20年后再次爆发,绿茵场上的胜利让巴西人民看到了自己仍然可以成就伟业。当时巴西国内媒体评论说:“人们预言,这种胜利可以一直贯穿到巴西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经济。”于是,“雷亚尔计划”在升腾的国民信心中推出,从通胀中拯救了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