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日报道,英国人乔什的母亲患病去世,留给他的遗产中包括一部平板电脑。可是,家人不知其解锁密码。乔什找到生产公司,却被告知由于保护用户隐私,无法告知密码,即便出示母亲死亡证明仍不行。现在,乔什正准备诉诸法律。
随着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代替了书信往来,博客和微博代替了日记本,照片和视频交由网络相册保存……多年前预言的“数字化生存”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个新问题产生了:如果一个人去世后,他在网络空间中留下的这些“数字遗产”该如何处理?
信息安全公司迈克菲的调查显示,全球消费者平均每人拥有37438美元数字资产,包括互联网、电脑和云存储中的各种数据。数字遗产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人们在网络上所拥有的账号信息,例如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工具等账户信息;二是个人产生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数字资源,如博客、数码照片、视频等;三是付费购买的电子音乐、电子书籍、游戏中的装备,以及虚拟货币等。对于逝者家人来说,数字遗产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饱含感情价值和个人价值。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带来一系列冲击。数字遗产的复杂性在于,不但涉及当事人、亲友或委托人,还涉及提供网络服务的运营商。一方面,网络公司将保护用户隐私写入了服务条款,因此要在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和维护逝者亲属的继承权之间找到平衡;另一方面,公司如果满足数量庞大的逝者亲属的需求,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公司的资源毕竟有限。
面对数字遗产催生的新需求,是简单应付客户诉求,还是开辟新路挖掘商机?有些网络公司作出了开拓性的选择——视数字遗产为创业机会。比如,专门帮用户管理数字资产的“遗产箱”,其用户可以把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社交网站等一切账户和密码保存在这个网站上,并指定一位或多位“受益人”,以便将来过世后,有人能“继承”这些数字信息。
应当看到,对于数字遗产这个新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滞后,大部分国家对于继承方法、继承流程等没有相关规范。而且,数字遗产问题甚至还可能超越一个国家的范围,当本国法律和外国网络运营商服务条款有所冲突时,数字遗产归属就更是难题了。
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新课题实在是层出不穷,仅数字遗产问题就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大数据时代汹汹而来,又有多少新生事物需要人类忙不迭地应对?可以看出,只有引领潮头者,才能多一分从容,多一些机遇。(张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