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海,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发表主旨讲话,提出亚洲新安全观,引起共鸣。中共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履新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代表中国,在国际国内,多次就安全观、文明观、义利观、和文化等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中国观点,给力世界和平。这些中国观点背后,均有一个“和”字。
1安全观: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中国的安全观,重视共同安全和世界和谐。
“我们认为,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5月21日,习近平在上海提出新的亚洲安全观。
除了区域安全,习近平还关注领域安全,如核安全。3月24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举行,习近平阐述了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提出“核安全观”。
谈及国内安全,习近平同样关照世界和谐。4月15日,他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要求。他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2文明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中国的新文明观,着眼于消解“文明的冲突”。
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阐述新文明观。他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他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习近平说,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2013年6月,习近平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中提到,人文上,中拉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典范。事实上,中国对世界范围内所有文明,均有此心态。
3义利观:义重于利,义先于利
中国的义利观,把地区和世界和平放在首位。
2013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举行。习近平指出,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此前的当年3月,习近平访问非洲期间,即提出“正确义利观”。有分析认为,义重于利,义先于利,正确义利观的提出,已成为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对待周边国家“亲、诚、惠、容”,对待非洲国家“真、实、亲、诚”,等等,无不有利于地区发展,有利于区域和平。
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概念,同样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说,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4和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外交反复强调的词汇。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出发点是“和”。2013年6月,习近平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概括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三大特点: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
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用“四观”概念阐释中国的“和”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