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

时间:2014-05-08 16:20   来源:人民日报

  日前,世界银行国际比较计划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2014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这项成果一经发布,立刻引发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如何看待这一结论不仅事关对中国经济地位的判断,而且也关系到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判断。

  首先,使用购买力平价法衡量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统计学上并无不妥之处。相比市场汇率法,它消除了汇率频繁波动所带来的误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客观地衡量一国的经济规模。在使用购买力平价法衡量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时最核心的问题是对生活成本的评估。在世行国际比较计划2005年的评估中,对中国生活成本的评估被认为高估了20%。换言之,这一次由于对中国生活成本指标的评估下调,中国与美国经济规模的差距无形中就缩小了,超越美国的时间从2019年提前到了2014年。因而,世行关于“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的判断在一定意义上是统计指标调整的结果。

  其次,无论是市场汇率法还是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无法真实反映一国的经济规模。原因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本身并不反映一国经济运行的质量,比如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水平与能力、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的水平、环境保护等。在这些领域中国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国内外都在探讨衡量一国经济规模更加客观全面的指标体系,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即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超越美国也不意味着财富总量成为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本质上是一个流量概念,即在一年内所创造的新增加值,而财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属于存量概念。另一方面,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一个区域概念,即在一国之内所创造的新增加值。一国在海外投资所创造的价值并不计算在母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但无疑这属于母国的财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海外投资才刚刚起步,而外国在海外的投资规模巨大。因而,讨论一国经济规模的实际意义时必须要考虑到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这种局限性。

  第四,对待经济规模总量指标,内部与外部的关注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外部世界更关注总量指标,因为在外部世界看来,经济规模总量大意味着有更大的市场需求、更大的国际影响力等。而本国公众更在意人均指标,比如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分配、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汽车拥有量等。

  总之,无论是以哪种方法来估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仅靠总量指标排序都无法改变现阶段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特征。中国民众对待“中国经济规模世界第一”没有出现西方所预想的反应,显示民众更加趋于成熟和理性。近年来,中国政府的发展理念也在倡导淡化国内生产总值导向,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会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简单排序而改变既定的发展方向,当然国际社会也不应该因此对中国发展水平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估。(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