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370失联,依旧牵动着人心。3月20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称,观测到两个疑似与MH370有关的物体,被广泛视作迄今涉及失联客机搜索“最突出的线索”。但最新消息是,阿博特表示,卫星发现的疑似残骸可能是货轮集装箱。这也意味着,客机下落仍杳无音讯。
时至如今,MH370失联,已有两周时间。“飞机去哪了”,无疑是待解之谜。对真相的焦渴,对乘客生还的期许,则凝结成舆论脸谱上的两种表情。随着不少线索、信息的陆续披露,这两种情绪的对冲,在事态深度发酵的带动下,也变得更具张力。在澳方前后通报的“口径不一”问题上,这体现得尤为明显。
澳方起初声称,在南印度洋中发现“极可能”与失联客机有关的物体,这被广为采信。很多人认为,这桩“悬案”谜底就要揭开,但与此同时,弥漫于网络上的,更多是担忧——因为这意味着,客机或将坠海,对其“在某个隐秘角落降落”的善意猜想也将破灭。在网上,就有人以“但愿是真的,但愿不是真的”,来表达矛盾心情。
而今,“残骸可能是集装箱”的消息,让不少人松了口气,并重新燃起希望。他们对真相的凝神等待,跟搜救动作可以说是“同频共振”。而对乘客生还的殷切期待,也投射在他们对“滚动”信息的频密聚焦中。
一边是希望MH370失联的真相尽快“浮出水面”,一边又担心涌来的是坏消息。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这两重心理的“厮杀”,加剧着集体焦灼,也把公众神经导入了“紧张节奏”。而这,也构成了失联客机搜救的舆论环境,支撑着对乘客们的“不抛弃,不放弃”。
希望真相水落石出,跟事件一直以来“悬而未知”的揪心状态有关。客机凭空消失,至今不见踪影,其中疑点重重,它俨然成了一桩疑案。虽说公共空间中的信息轰炸在持续,可充斥于公众耳朵的,是“故障说”“恐怖袭击说”“劫机说”“平安降落说”等各种揣测。
在此情境下,公众的信息焦渴也在滋长。人们心系失联客机下落,除了猎奇心态的驱动,还有对真相能早些“尘埃落定”的期待。毕竟,在当下,在马航MH370失联一事上,很多人心中的石头悬了多时,也只有确凿真相、盖棺定论,才能让它尽早落地,让公众跳出焦灼状态。
可另一方面,谁都不想,悬疑最终是用坏消息画上句号。为生命守望,这不只是乘客家属们心之所系,也是公众共同的牵念;这也无关煽情,而是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外显。相较于平稳着陆,客机突然失踪,显然是你我不想看到的局面。但而今,失联既已发生,尽最大努力去护卫生命,就是应有的普世情怀和担当。这也是为什么,客机失联后国际人道主义合作迅速能被调动,公众则保持着等待耐心。
有网民说,MH370失联,开始以为是灾难片,后来变悬疑片,再后来改科幻片,接着又好像是惊悚片,希望会是个结局温暖的文艺片。这虽不尽确切,却道出了MH370失联事件上公众心态的变化。眼下搜救仍在继续,希望到头来,公众期待不会被辜负,它是以有惊无险收场。(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