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气候变化大会悲情开局 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

时间:2013-11-18 13:27   来源:中国网

  11月11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在波兰首都华沙拉开帷幕。菲律宾代表团团长Yeb Sano含泪诉说祖国和家乡遭受超级台风“海燕”的重创和各国代表为死难者默哀的场景,使会议开幕气氛显得悲情而凝重。Sano和一些受到他讲话感召的环保主义者甚至不惜以绝食抗议的方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为谈判施加压力。总体来看,在会议开始的第一周里,各议题谈判全面展开,气氛相对平静,但围绕一些重要议题的磋商,也暴露出各方立场依然存在难以弥补的深刻分歧。

  第一周试探性交锋 分歧在确定主题和重点

  从国际气候谈判的发展进程看,去年的多哈会议由巴厘路线图的双轨制向德班平台的单轨制平稳过渡,华沙会议将在今年两次工作组会议基础上,为今后两年德班平台谈判奠定框架、方向和要素。尽管国际社会普遍对华沙会议的预期不高,但作为迈向2015年达成预期国际气候协议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华沙会议肩负着落实巴厘路线图谈判成果,开启德班平台实质性谈判,为完成2015年达成新协议打好基础的历史使命。

  华沙会议第一周试探性交锋反映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分歧在谈判主题和重点。

  发达国家主要关注减排问题。尽管发达国家对减排目标的承诺松懈,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还相继大幅度降低减排目标,资金机制也是空有其名而无其实,发达国家普遍将焦点转向德班平台新协议的谈判,重点是推动适用所有国家的国际减排机制,特别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时间表和具体指标上做出进一步的承诺。2013年9月发布的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联合国环境署(UNEP)最新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2013》指出,为了实现2度目标,2020年全球排放上限是44 GtCO2e(排放单位),其后持续减排到2050年22 GtCO2e。而最新排放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排放已达50.1 GtCO2e,预计2020将达到59 GtCO2e,可见减排压力之大。

  发展中国家更关注“落实”。空有承诺不落实一直是国际气候谈判的严重阻碍,特别是发达国家必须履行有关《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承诺和资金承诺,才能在有关适应、资金、技术等国际合作机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公平制度才能获得各国广泛接受

  无论是减排还是落实,归根到底是如何体现公平和“共区”原则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反对和淡化公约原则,而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接受以公平和“共区”原则指导德班平台谈判,却通过“如何适用原则”来对公平原则进行曲解和重新解读。2013年6月波恩会议召开了有关“科学和公平”的研讨会,一些发达国家学者把科学和公平对立起来,仿佛讲公平就是反科学,就必然降低减排力度,这显然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混淆视听。实际上,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公平具有伦理学含义,同时也具有科学的属性。只有公平,才能确保所有国家“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只有公平的国际气候制度才能获得各国的广泛接受,也只有各国广泛接受,才有可能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

  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制度,如何在气候谈判中实现“共区”责任原则的可操作化,面临权衡利益的复杂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法律技术上的障碍,是摆在各缔约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损失和损害”机制受到高度关注

  有关气候变化“损失和损害”的国际机制也是华沙会议的一个热点问题,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G77首席谈判代表Juan Hoffmaister表示,气候相关灾难频发已成常态,超过发展中国家应对能力,虽然没有明确定义,但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巨额的经济损失和不断增加的气候难民、气候移民使一些国家不堪重负。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担心这一议题成为谈判的焦点,强调对“损失和损害”的内容和范围没有清晰的定义。美国高级谈判代表特里格·塔利(Trigg Talley)表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确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损失,但对于要达成损失损害的国际机制仍有很多技术和政治难题。

  2014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召集各国首脑出席气候变化峰会,为2015年达成国际气候协议凝聚政治意愿。在接下来一周的谈判将相当艰苦,各方如何展开政治博弈,能否在一些关键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为2015年达成新协议奠定好的基础,仍存在诸多悬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陈迎)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