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财政和经常项目赤字双双膨胀,已经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安。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等一些大公司,近期纷纷撤回对印度的投资计划。在金融高度自由化的今天,鼠标轻轻一点,数十亿、上百亿的资金即可流进流出,而市场信心从不足到危机,有时候仅仅一步之遥。如何扭转局面,恢复投资者对印度市场的信心,这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效破解印度的财政难题至关重要。
首先,从财政方面看,印度政府的目标应落实在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上。除削减支出外,印度应尽早推进税收体制改革,以提高政府的税收能力。事实上,制定直接税法典和引入商品及服务税,一直都是印度税制改革中的两项最重要内容,这一方面有助于减轻企业税负,同时可扩大税基,提高国家税收收入。由于改革进程一再拖延,导致印度税收形势日趋恶化。目前,上述两项税收改革已成为印度新任财长奇丹巴拉姆任期的重中之重。
其次,适度开放金融行业、打通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制度障碍,有助于降低目前赤字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印度的财政赤字主要通过债务融资来化解,债务又以内债为主。印度当前在财政赤字难以消除的情况下,要减少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就必须消除投资障碍,鼓励来自国内外的所有投资。这也是印度赤字财政能够持续并最终得以缓解的途径之一。在印度的私人储蓄中,金融资产仅占一半,对金、银以及土地物质资产的储蓄占了半壁江山。这其中虽有文化因素的作用,但也与印度过度抑制金融业发展有关。在此形势下,印度近期可能会进一步放开外资银行准入限制。
再次,印度的第二轮经济改革一直尚未启动,投资环境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印度的零售业开放一波三折,虽说现在大门已经打开,但反对者们或明或暗设置的各种障碍,使一些国际零售业巨头成了“惊弓之鸟”,不敢贸然进入印度零售市场。当前罹患“投资饥渴症”的印度,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向国内和国外投资者们展现其开放的市场经济特征,方有可能赢得更多的投资者和他们的投资。
未来一两年内,印度的贸易条件有可能继续恶化:一是美元整体疲软的态势不会改变,国际原油价格将会继续走坚;二是印度经济瓶颈难消,通胀水平将维持在7%上下浮动;三是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依然缓慢,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放缓,印度出口难有大的起色。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经常项目赤字还将再创新高。如不适时采取果断措施,加大经济开放力度,那么,印度的国际收支形势将日渐堪忧。现在,印度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学界和业界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改革可能带来增长,止步不前,等来的或者就可能是一场危机。(刘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