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司法部长表示,美国的做法让人想起敌人在冷战中使用的伎俩
美欧陷入“信任崩溃”
德国《明镜》周刊网络版6月29日报道称,他们从斯诺登获取的涉密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对欧盟驻华盛顿外交使团和驻联合国办事机构大楼的会议录音、人员谈话及电话通话进行监听,并窃取电脑文件、监视电子邮件。美国情报机构还对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利普修斯大楼内的通信设备进行实时监听。这份文件还清楚地说明,欧盟是美国的一个“监控目标”。
众多盟友成“监控目标”
《明镜》周刊6月30日再次曝光称,如果美国国家安全局将一国定义为美国的亲密朋友,即“二级伙伴国”,该国便不在监听范围之内,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是美国的二级伙伴国。很显然,包括德国在内的绝大部分欧盟国家都不是美国的二级伙伴国。
英国《卫报》7月1日头版刊文独家披露说,美国对其欧洲盟友设在纽约、华盛顿的机构和使领馆都实施了窃听,目标多达38处。《卫报》引述美国国家安全局2010年的秘密文件说,被窃听的对象包括欧盟在内的诸多欧洲盟友。文件还披露了“一系列不寻常的”监听方式细节,其中包括在电子通讯设备上安装窃听器,监听电缆通讯和使用特殊天线等。美国情报机构还在欧盟驻美机构的加密传真机中安置了窃听器,欧盟驻华盛顿代表团被窃听的工作人员高达90名。此外,美国的窃听目标还包括日本、墨西哥、韩国、印度和土耳其等其他盟友。
欧盟国家“无法容忍”
斯诺登早期披露的美国监听盟国政府官员的消息已经使欧盟方面十分反感,《明镜》和《卫报》报道的发表,则使欧盟十分愤怒,造成欧美双方关系骤然紧张。欧盟外交事务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6月30日发表书面声明称,欧盟对外行动署已联系了美国和该国在布鲁塞尔的派驻机构,要求美方就此项指控真实性和相关事实作出紧急澄清。阿什顿表示,美方称正在对媒体昨天披露的情况进行核实,并尽快向欧方作出答复。
欧洲议会议长马丁·舒尔茨6月30日表示对此“深感担忧和震惊”。他表示,“如果指控真实性得到证明,那将是一起极其严重的事件,会对美国与欧盟的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欧洲议会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布罗克也批评说:“无法容忍!美国曾号称是自由的土地,现在已经完全背弃这种称谓。” 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欧洲议会公民权利委员会成员比吉特·西佩尔则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宣布,“搁置与美国的近期协商,并对现有协议进行检查”。欧洲议会绿党议员则认为,“这是法治的崩溃。欧盟应该把美国告上国际法庭,让它接受教训”。
欧盟司法专员维维安·雷丁6月30日透露,美方的这些活动会对“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构成威胁。欧盟已经宣布开启同美国的谈判,并希望在2014年11月完成谈判。但目前欧洲议会的绿党议员已经要求欧盟立即停止该谈判。他表示,如果我们担心合作伙伴实施间谍活动,哪怕只有一丝疑虑,我们便无法进行谈判,美国官员应该迅速消除此类疑虑。
法国总统奥朗德7月1日表示,法国不能接受伙伴和朋友间的此类行为,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奥朗德说,为了进行反恐斗争,需要进行监控,但是不应该对欧盟驻外使馆和欧盟办公机构进行监控,法国要求美国就此作出解释。奥朗德表示,已要求外长法比尤斯立即联系美国国务卿克里,听取有关解释。
而来自德国的谴责最为强烈。虽然德国并不在已经发布的目标国家名单之中,但是在德国,隐私问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德国司法部长施纳伦贝格称,“如果媒体报道属实,这种行动就会让我们想起敌人在冷战中使用的伎俩”,“我们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会把欧洲视作敌人。”
美方辩称“彼此彼此”
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情报机构将欧盟作为监控目标的有关报道迅即引发了美国和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关系紧张,这一轰动性消息无疑给美欧关系投下“震撼弹”。美联社报道认为,这一事件使得奥巴马政府陷入欧盟盟友的“信任崩溃”之中。人们担心,如果美国对欧盟都进行如此规模的监控,那么对其他国家的监控情况又会如何展开?
美国国务卿克里7月1日说,他对《明镜》和《卫报》的最新相关报道是否属实不清楚。他说,任何一个国家在涉及国家安全时,都会采取多种手段和行动,对许多国家来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寻常。克里表示,他需要了解全面事实后再作进一步的评论。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在一项声明中说,美方正在通过外交渠道与具体国家就此问题做出回应。声明还说,作为一项政策,美国清楚表明,美国与其他国家一样收集国外情报。
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美国国家安全局前局长、中央情报局前局长迈克尔·海登反驳了欧盟国家的指责,他说,欧盟国家“应该首先看看他们自己的政府对我们做了些什么”。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美国通过这种手段获得了欧盟在贸易和军事方面的决策立场,那么将对美方在相关的谈判中大为有利。
美国媒体认为,一些欧盟国家有着比美国更为严格的隐私保护法。因此,德国才将美国监控项目比作冷战时敌方使用的手段。德国正在调查美国的做法是否违反了德国法律。(本报华盛顿、布鲁塞尔、伦敦7月1日电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 宪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张 杰 本报驻英国记者 李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