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12日,新一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这句话马上成为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这不禁让人想起十八大报告中那句“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些言辞传递的既有对中国现实的清醒,对中国道路的自信,更有对内部或外部不切实际幻想再三告诫的意味。
长久以来,有意无意间,中国与西方之间产生了诸多迷思。主要表现为中国对西方的迷信,西方对中国的误解。曾经,“现代化即西方化”,有些人眼中,西方意味着一切美好;在许多西方人看来,神秘的中国,多少都与“威胁”脱不开干系。经过多年改革开放,迷信和误解少了许多。然而,认为中国问题应该套用西方模式进行解决的人依然存在;面对一个日渐强大的中国,西方警惕心更一刻都不曾放松。
迷思的破除,往往需要铁的事实印证和强化。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西方至上”论者开始动摇。不管是欧洲马肉风波,还是宜家蛋糕中超标的大肠菌群,都让迷信西方商家、洋品牌的人大跌眼镜。反观欧债危机的持续,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也让西方更多人看到“中国模式”的价值。
当然,破除对西方的迷信,中国不会走向自负的极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衰落论”曾甚嚣尘上。而事实上,美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发挥体制的自我修复功能,开始挤压虚拟经济泡沫,呼唤制造业回归。无论是源源不绝流向美国的各国年轻一代精英人才,还是各种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都让美国充满活力。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霸主”地位无人能敌。美国人应对“美国衰落论”的危机意识反而值得中国学习。
一个日渐清晰的事实是:人们更愿意承认,中西之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脱离问题而存在,且很多问题是共性的。这边年轻人就业难、买房难,那边也不例外。你发展中有问题,需要“再工业化”;我这里也正在“转方式调结构”。不同的是国情,以及建立在国情之上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道路不同于西方。于是,在别有用心的渲染和刻画中,中国成为“孤独的大国”:与周边国家冲突不断、用“中国工厂”抢夺西方工人的工作、不断增强的军事实力显露“强霸”之意……他们刻意忽视中国的周边冲突中有多少外来势力的挑拨,“中国工厂”承接了多少利润薄、污染重的工作,中国的军费与美国相比小巫见大巫。他们不断“劝说”中国进行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改革”、推行他们心目中的“民主”。
只是,他们从来不愿反问:中国为什么要放弃通过30多年历史验证的十分正确的道路,而贸然选择另外一条?正如美国崛起之前,并未效仿彼时全球表现最好的君主立宪制一样,今日中国为什么要拷贝西方?
面对西方,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这是中国正在展现的姿态。中国正在向世界展示开放和透明,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只是,中西之间各种迷思的破除,需要的不止是中国一方的诚恳。(张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