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罗市长向中国维和部队颁发嘉奖证书.
中国有句俗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万里之遥的非洲南苏丹,这句话同样得到了体现。自2012年11月抵达任务区以来,中国第十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在完成联合国各项维和任务的同时,力所能及地为当地民众解难题、办实事,以爱民助民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爱和平、负责任大国形象,被誉为“联南苏团的名片”。
福利农场: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的特别感谢
中国驻南苏丹瓦乌维和营地里的“福利农场”远近闻名。2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南苏丹事务特别代表约翰逊女士专程来到中国营地,为“福利农场”的正式投入使用剪彩。
为帮助当地民众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和缓解蔬菜食品供应不足的现状,联合国瓦乌基地计划建设一个“福利农场”,并依托该农场向当地民众传授先进种植技术。去年11月20日,在我维和工程兵大队还没有全部部署到位的情况下,瓦乌基地后勤主管内布拉特·瑟基便找到了霍洪凯大队长,希望这项工作由中国维和官兵来完成。
“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50年来中国军人学习雷锋精神的精髓所在,中国维和官兵在完成维和任务的同时,理应为增进与驻在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面对内布拉特·瑟基的请求,霍洪凯大队长欣然应允。
开垦菜地、种植蔬菜,在国内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然而要想在南苏丹的红土地上成功播种、收获,要付出的辛苦只有身在其中的维和官兵们感触最深。
当地土壤贫瘠、气候恶劣,基本不种植和生产蔬菜。负责实施这项工作的副大队长滕壮带领官兵从施工点附近找来草木灰和牛粪用作改良土壤。为使秧苗免受强烈太阳光的暴晒,官兵们用茅草编织草帘子搭设防晒网,还把节省下来的生活用水拿来浇灌,保证了秧苗的成活率。
事实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勇敢智慧的中国军人。短短两个月时间,中国维和官兵用勤劳的双手开垦出1万余平方米的菜地,种植了豆角、茄子、黄瓜等10余种蔬菜。
当地雇员里维斯和他的三个同伴,从开垦菜地那天起便来到了中国营地拜师学艺,如今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育苗移栽、节水滴灌等种植技术,成为“福利农场”的首批受益者。约翰逊女士参观农场时,他们自豪地汇报了学习蔬菜种植的体会和收获,对中国维和军人的悉心教授充满敬意。
剪彩仪式上,约翰逊女士动情地对中国维和官兵说:“你们不仅是和平的守卫者,也是中非友谊的传播者,‘福利农场’是你们在南苏丹又一出色业绩的有力见证!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你们!”
瓦乌市汽车站:奥卡罗市长的嘉奖证书
2月23日,南苏丹西加扎勒河州首府瓦乌市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人们欢呼雀跃从四面八方涌向汽车站,参加这个由中国工程兵援建的新汽车站的隆重竣工仪式。
“你们的热心援建拯救了这个车站。我代表全市人民感谢你们!”面对受邀参加竣工仪式的中国维和官兵,瓦乌市长奥卡罗激动不已。他代表市政府向维和工程兵大队颁发了嘉奖证书,感谢中国维和官兵为改善瓦乌人民生活作出的突出贡献。
因常年日晒风吹、维护不力,加之周边道路被雨水冲断,瓦乌市唯一的汽车站曾经破烂不堪、几近荒废,严重影响了当地交通和经济发展。拥有一个新汽车站,不仅是当地民众的心声,更是市长奥卡罗上任后的最大心愿。
为了实现改扩建汽车站的愿望,奥卡罗曾多次联系地方建筑公司,但均因建设资金以及人身安全等问题没有达成协议。新年刚过,奥卡罗专程驱车来到中国维和部队营地求助,在中国朋友这里他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援建的艰辛不言而喻。中国维和营地距离瓦乌市汽车站单程就是10多公里,而从汽车站到取土点还有7公里的路程,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官兵们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每天早早起床整理装备,然后驾车前往取土点拉土,午餐就在施工现场嚼点自助干粮,凑合一顿,晚饭前才回到营区。” 驾驶员于超说。
从勘察设计到完成建设,中国维和官兵在26天时间里,不仅帮助修通了汽车站周边1200米的道路、重新整修了候车大棚,还平整出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与此同时,他们担负的防卫工事修筑、瓦乌机场维护、为友邻部队提供工程支援等多项任务同步进行。
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变化,每天往返科瓦乔克出售农产品的加布科瓦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中国维和军人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送上了一个新汽车站,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谢谢,中国!”
巴比拉部落:拉比酋长的影集在诉说
在瓦乌维和任务区,中国维和部队把在国内的“军民共建”的优良传统“移植”到了当地。巴比拉部落就是我维和部队的一个“军民共建点”。从上一批维和部队战友手中接过这特殊的“友谊接力棒”后,霍洪凯大队长的心里始终牵挂着这个贫穷的村落。蛇年新春前夕,他带领官兵再次走访巴比拉村。
一见到中国维和官兵的身影,早早守候在路口的部落民众,欢呼着迎上前,簇拥着大家来到部落中央的一块空地。一大群男女老少马上围成几个圆圈,用木棍敲打塑料桶,光脚跺地踩出节奏,嘴里发出尖利的呼声,边跳边唱,这是当地民众欢迎尊贵客人的最高礼仪。
霍洪凯大队长握住拉比酋长的手,向他表示新春祝福。当天,官兵们不仅给部落民众带来了生活用品和10吨经过净化的饮用水,还有充满浓郁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和红灯笼,以及专门为部落里的孩童准备的新年礼物—20个漂亮的新书包。
“来,看看我珍藏的影集!”拉比酋长招呼大家落座,依旧惯例般地拿出几本厚厚的影集,向大家讲述起部落民众与中国维和军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是安培青指挥官2006年给我们修路时留下的照片,这是姜洪伟指挥官2009年指导我们种植庄稼的照片,这是张勇指挥官带队给我们查体看病的照片……”
与巴比拉部落结为“军民共建”关系,源于2006年7月中国维和官兵的一次走访。那时,南苏丹尚未公投和独立,首批赴苏丹维和部队官兵跟随联苏团小分队走访巴比拉部落。当时,眼前的情景深深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人们住的是茅草搭建的房子,睡的是树枝编织的床铺,喝的是浑浊的河水,周围看不到庄稼,到处长满了两三米高的茅草。
之后,中国维和部队决定向巴比拉部落伸出援助之手。官兵们定期到部落里开展帮扶共建活动,开通道路、传授农业技术、赠送农具菜种、搭建帐篷学校、帮助打水井……“帮扶共建”巴比拉部落已成为每批维和部队轮换交接时的一项重要任务。
“快来看,我的新书包多漂亮!”曾经身患疟疾被中国维和医生成功救治的拉比酋长小女儿安吉里娜,高兴地向家人“炫耀”来自中国的新年礼物。
拉比酋长告诉霍洪凯大队长,在一批批中国维和部队的帮助下,部落民众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许多人用上了手机,还买了摩托车,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罗佑拉中学:穆尼尼校长的“中国梦”
“你好”、“谢谢”、“对不起”……每个星期五,瓦乌市郊的罗佑拉中学不大的校园里,都会响起汉语的朗诵声。应校长穆尼尼邀请,维和工程兵大队专门派教员每周给学生们上一次汉语课。
穆尼尼校长决定在学校开设汉语课,源于上一批维和部队赠送的一幅中国书法“飞”。“我希望我的学生早日学有所成‘飞’向世界各地,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早日腾飞。”穆校长这样对记者说。
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成为穆尼尼校长和学生们的共识,而他们的老师就是中国维和军人。自从被大队指定为教员后,联络官高涛每周五便到学校当半天的“中文老师”,切身感受到学生们对学习汉语充满浓厚兴趣。“现在想学习汉语的学生越来越多,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往往被挤得水泄不通,穆尼尼校长正考虑新开设一个学习班。”
“中国维和军人对我们非常友好,是真正来帮助南苏丹的。我喜欢学汉语,就是因为我喜欢中国。”每次上汉语课都要抢先坐在最前排的盖朗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能用简单的汉语同中国维和官兵交流了。他希望学好汉语,将来有一天能到中国去,看看心中这个美丽的国度。
“你-好-吗-”课间休息,身着整洁校服的孩子们在操场嬉闹欢笑,嘴里不时地“蹦”出几句中文,大家的脸上写满了快乐与幸福。谁又曾想到,一年多以前,学校所在的地点还是战场,教室后面的山坡上至今还能看到交战双方留下的战壕、工事和零星子弹壳。
为了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维和工程兵大队在罗佑拉中学开展了中国文化展等系列活动。表演文艺节目、举办文化讲座、赠送学习用品、组织观看文化展板……
穆尼尼校长感谢中国维和部队与他携手带给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他对记者说:“我的学生和我一样都希望有机会到中国去,我相信他们的愿望是能实现的,也相信他们会永远记住中国维和军人的!”
马普尔小镇:丹尼尔镇长的笑脸
距离瓦乌市100公里外的马普尔小镇,曾是各类武装组织频繁活动的地区。2012年8月,中国维和官兵在这里建成了南苏丹首个DDR(弃武、复员、安置)工程项目。1月21日,中国维和官兵再次来到这里,执行开挖水井任务。
“你好!中国!”进驻的当天,原本冷清的小镇顿时沸腾起来,热情的民众早早地簇拥在路口,用古老的祭牛式和欢快的踢踏舞欢迎中国维和官兵的到来。
然而热闹过后,摆在我维和官兵们面前的却是重重困难。“一大片的荒野丛林,没水、没电,饮用水和发电机都是从大本营拉来的。最为担心的就是从住处到施工点来回的路上,时常遇到不明身份的持枪武装人员,你不知道他们的枪口会不会指向你。”第一次参加维和的驾驶员刘书斋对记者说。
“最艰难的还是在施工阶段,维和工程部提供的几处打井点,往往开挖不到半米就因土质坚硬等原因无法继续作业,不得不在附近重新勘测确定打井点。”
带队的60后工程师梁云海已是第四次参加维和,近50度的高温下,他带着官兵不厌其烦的在丛林中来回穿梭,勘测打井点,身上的迷彩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结满了汗碱,脱下来放在地上硬邦邦的都能立起来。
热情的当地民众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围观,他们期待中国维和官兵早日打出盼望许久的水井。当看到曾经坚硬的土地不断向上溢出水流的那一刻,男女老少情不自禁地鼓掌致敬。镇长丹尼尔脸上的笑容犹如南苏丹的太阳一般火热灿烂,他还特意送来几篮芒果表达对中国维和官兵的感激。
一周时间的辛劳付出,换来挖出5口水井的丰硕成果,成功解决了周围数十公里范围内群众的饮水难题。挖掘机操作手仲晓维心中充满自豪,“能为非洲人民做点实事,再苦再累都感到很值得!”
离开马普尔的那一天,当地民众再次涌到道路两侧,挥舞着手臂欢送中国维和官兵,灿烂的笑容写在每个人的脸上,丹尼尔镇长的身影就淹没在那欢送的人群中。(人民网南苏丹瓦乌3月2日电)
(资料图片由中国第十批赴南苏丹维和工程兵大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