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北非动乱两周年的三大反思

时间:2013-01-25 10:41   来源:人民日报

  世界银行、埃及中央银行、埃及中央公众动员和统计局公布的埃及经济数据。本报驻埃及记者 张梦旭整理 张芳曼制图

埃及旅游因形势不稳而遭霜打,昔日熙熙攘攘的金字塔前如今游人稀少。黄培昭摄

2011年埃及政局动荡期间,在开罗解放广场的当地示威民众。张梦旭摄

2011年埃及政局动荡期间,在开罗解放广场的当地示威民众。张梦旭摄

  叙利亚大马士革市中心的小乞丐面对镜头绽放笑容。随着局势的恶化,乞丐在大马士革越来越多。焦翔摄

  两年前的今天,即2011年1月25日,西亚北非地区动荡之火蔓延至埃及,一系列街头示威、游行、集会、罢工等抗议活动随之爆发,并最终导致政权更迭。后来,利比亚、叙利亚等国也陷入持续动荡。两年过去了,西亚北非地区究竟迎来了什么?本报驻中东地区记者走访平民百姓和专家、学者,听到了他们的反思,也看到这里普通百姓面临着比两年前大得多的困难。

  反思1. 人民的意愿实现了吗?

  政局动荡 经济萧条

  埃及金字塔战略研究中心教授亚海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埃及人发现,“革命”过后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唯一不同的只是埃及被贴上了“民主”的标签。不久前的新宪法公投虽然获得通过,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埃及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仍在加剧。穆尔西政府必须在未来一个时期切实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假如改革成功,民生得到改善,社会沉疴痼疾得到整治,那么新政权将得以继续。一旦改革失败,那么埃及的未来将变得更加艰难,二次“革命”的风险随时存在。

  埃及《共和国报》副总编辑法乌兹: 在“革命”开始的时候,许多饱受欺压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成为“革命”的主力,为推翻穆巴拉克政权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他们缺乏长远目标和有效的组织,在“革命”后期逐渐被穆兄会所取代。这些付出了巨大牺牲的“革命”青年在新政府中没有位置,也没有发言权。去年底强行通过的埃及新宪法也只是现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的一个工具,体现的只是伊斯兰势力自身的意志,并不能反映全体埃及民众的根本利益。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教授塔里克:穆巴拉克政权在后期面临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几乎所有埃及民众都对前政权感到无望和痛恨。但是,“革命”后的局势并没有像民众预期的那样去发展,民众渴求的是更好的教育、更高的工资、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完善的医疗保障。但是,那些“革命”青年自始至终都在空谈,他们向政府提不出有效的建议,只会在广场上示威给国家添乱。埃及目前的局势同民众的期望是相悖的。

  叙利亚大马士革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易卜拉欣:外界大多把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称作“阿拉伯之春”。危机开始时,人们以为两个礼拜就完了,后来以为两个月结束,再后来延续了两年,人们已经不认为这是“阿拉伯之春”了,而是“阿拉伯之冬”,甚至比冬天还要严酷。就叙利亚来说,动荡自始至终没有获得民众支持。大家有目共睹,叙利亚经济这两年在西方制裁下一落千丈,仅经济首都阿勒颇的资产损失就超过2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民众难以统计的个人损失;全叙利亚的旅游业基本没有了,石油行业损失至少40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上升了48%,西方制裁最直接的承担者就是普通民众。战争还造成了上百万难民,一座又一座城镇变成了废墟,民众无家可归。目前,叙利亚危机的外溢效应已经显现,周边国家面临着叙利亚难民涌入的巨大压力……这不符合叙利亚人民的利益,不符合叙利亚国家的利益,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西方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和土耳其必须重新审视它们在叙利亚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因为当叙利亚民众依靠内部的团结和抗争结束危机之后,新的危机也许就会反过来蔓延到这些国家。

  利比亚作家巴亚里:利比亚在北约干涉下完成了政权更替,很多人认为北约是为了石油利益而非利比亚人的诉求而挥出重拳,并希望把利比亚纳入北约的控制范围内。但至少利比亚走上了一条可以发展“民主”的道路。现在,利比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安全稳定,同时发展经济并振兴这个国家。不过,卡扎菲遗留的问题依旧存在,目前利比亚东部与西部的矛盾突出,“民主政治”进程发展缓慢,北约和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却对此不闻不问,任凭利比亚民众自己挣扎。外界的贪婪只是着眼于利比亚的经济与潜力,利比亚人唯有全面奋发建设国家,才能摆脱西方石油合同的捆绑和北约繁杂的束缚。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