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华侨报网日前发表署名倪亚敏文章《日本艺伎业“回暖”之途值得借鉴》。全文如下:
日本的艺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表演的艺术家,她们本身也成为了活的艺术品。可以这样说,和相扑一样,艺伎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具象代表之一。据记载,艺伎是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元禄年间(1688年—1704年)出现的,距今有着3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日本全国曾有数以万计的艺伎从业者。
但是,从2005年公演的好莱坞大片《艺伎回忆录》中,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日本艺伎的衰落。故事发生在1929年,也正是艺伎们黄金时代的尾声。伴随着二战的结束,因为需要艺伎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艺妓世界培训的残酷,艺伎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最低时日本全国也仅有艺伎200人左右。因此,曾有人预测,日本艺伎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日本艺伎这一职业似乎正在摆脱“阴霾”。据不久前《日本时报》报道,1984年,日本金泽市一个茶屋区拥有80名艺伎,到2000年时只剩下42名。有意思的是,这种减少并没有持续下去。到2012年,这里的艺妓的数量回升到了50人。
那么,日本艺伎这一传统行业到底是如何摆脱奄奄一息的状态,再次抽枝发芽的呢?
首先,日本艺伎的“回暖”在于这个职业越来越合现代人“胃口”。过去,许多人谈到艺伎,会想到社会上流人物在晚间的聚会,而艺伎则是名符其实的“夜晚动物”。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艺伎不仅仅是穿着和服在榻榻米上弹奏着三味线,或跳着上方舞了。艺伎们在她们的空闲的时间里也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也可以自己在网络上玩“微博”。这样一来,一些年轻女人既可以实现自己进入“花柳界”的个人理想,也无需放弃自己的私人生活。
其次,日本艺伎的“回暖”在于政府与各种团体积极的“英雄救美”。在下田市,旅游部门会为游客提供体验艺伎的生活和听三味线曲子的机会,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为他们解开被誉为“东方秘密”之一的艺伎的面纱。游客的增多,艺伎的收入增加,必然会吸引更多人加入艺伎行列。据说,在著名的温泉圣地和艺伎之城别府市,一个非盈利机构开办了一所艺伎训练学校,为人们提供两年免费的培训课程,这便使渴望成为艺伎却为高昂学费发愁的女人们免除了后顾之忧。
最后,日本艺伎的“回暖”还在于“引进来”。据报道,2012年4月13日,一位中国公司职员傅莉对艺伎的舞姿一见钟情。为此,她放弃了工作,专心到日本学习,后来成为一名华裔艺伎。另外,澳籍女星格雷厄姆也是由于迷上了艺伎,在2007年进入艺伎行业。有人认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使更少人关注艺伎,是艺伎业衰落的原因之一。但艺伎业的“回暖”或许也将归功于文化的交流。这些外国血液的补充一定会鼓励更多人了解、从事艺伎这个神秘的职业。
传统文化要在现今“快餐”式的世界继续保持和传承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从日本艺伎业的“回暖”看来,也并不是不可能。这,应该对中国是有所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