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走向纵深

时间:2012-12-10 14:55   来源:人民日报

  生产全球化 产业结构大调整

  生产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产品和生产过程国际化。其中,生产过程国际化是衡量生产全球化深度最重要的指标。

  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等诸多现象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生产全球化表现为生产要素、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国际化。生产要素国际化即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原材料日益依赖于国外市场的供给,劳动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国际间流动;产品国际化即生产出来的产品日益依赖于国际市场上的销售。生产过程国际化即跨国公司到国外进行投资,开办新公司或设立子公司,日益扩大生产和经营的规模,使生产分工日益向国际专业化分工发展,是衡量生产全球化深度最重要的指标。

  跨国公司(包括跨国银行)在国际生产一体化中占据主要地位。它们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营销战略等垄断优势,选择最佳投资地点,使公司生产和销售活动建立在全球战略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际分工是超越国民经济疆界的社会分工,是国民生产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的深化既是国际生产一体化的结果,同时又促进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国际生产一体化网络的逐步形成,意味着传统的以国际贸易为主体的国际分工向世界性以国际生产为主体的国际分工转变。

  当前国际分工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跨国公司主导国际分工,导致世界各国发展利益分配失衡。比如,中国许多外贸企业从事两头在外的加工和组装生产,加工贸易已占中国出口总额60%,但利润的大头被跨国公司获得,中国企业只能拿到不足10%的总利润。二是当前国际分工格局导致生产与消费分离,贸易数量与实际所获利益分离,进而导致相关国家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象。

  在生产全球化进程中,全球产业结构经历着大规模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不断加快产业升级并优化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服务密集的方向升级,大力增强产业竞争和技术优势。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也达到新水平,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全球共享型生产。迄今为止,世界已经完成3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美国将淘汰的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等国。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至8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东亚发展中国家。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发达国家又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至中国东南沿海。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逐步形成,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首先,由跨国公司推动的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增加到1.3万亿美元,达到30年来的顶峰,2007再创新高,猛增到1.83万亿美元。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步伐也随着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加快。其次,产业转移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不再局限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梯度性转移,而且将产业链两端即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各个增值环节进行转移。服务业的跨国并购和重组增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全球服务外包总值由2004年的500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2万亿美元。(张梅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