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飓风显示“人定胜天”很遥远

时间:2012-10-31 10:46   来源:环球时报

  连日来,美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头版或头条报道飓风“桑迪”来袭的消息。据称,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风暴”,威胁到人口稠密的东海岸地区6000万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人类的科技发展虽然日新月异,但“人定胜天”仍然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这次风暴袭击的地区是世界上科技和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东部地区,但在飓风来袭时,一切依然显得脆弱。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统统都被打乱:奥巴马和罗姆尼取消了竞选活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临时关闭。美东地区取消了上万个航班,影响波及全球;纽约证交所休市2天,是27年来美国股市首次因天气原因关闭。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大都会曼哈顿岛像一座空城,交通瘫痪,街上行人稀少,飓风还造成800余万户家庭及企业处于停电的困窘中。

  过去中国城市一遇到天灾,部分舆论就会拷问城市决策者的“良心”。这自然有促进城市管理进一步提升的意义。但面对天灾,美国也陷入了同样的窘境,因此,下一次天灾来临时,这些舆论不应再一味地抨击体制,最好还是多从现代化的整体脆弱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多作深入思考。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南部,造成1836人死亡,小布什政府将救灾重责下放给州政府,结果被指应对灾害不力,导致灾情扩大。此番奥巴马吸取教训集中精力领导抗灾,借以一展联邦政府的领导能力。东部地区的各州州长也不断调整紧急应对措施。比如,纽约市政府多次呼吁位于曼哈顿下城低洼地带的37万居民撤离,开放了72个避难场所,还提前决定实施1750所公立中小学停课、主要隧道关闭,地铁停运抢修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与“卡特里娜”飓风相比,这次美国东部地区的损失应该会小得多。

  “桑迪”灾情到底多少,还有待评估。但此番美国经验,恰恰证明,中央权威与地方协调的结合,是抗灾救灾的最佳模式。难怪《纽约时报》近日也刊发社论,重点强调“大灾难需要大政府”。在天灾频仍的当代中国,总结、保持并完善这套模式,需要我们对国家与社会的信心,也需要在制度建设上的坚定。

  灾难时谈政治是不合时宜的,但翻看美国媒体的评论文章,看到的却多是灾难对大选的影响、两党候选人的表现比较、以及一些暗藏着隐喻的批判与挖苦,等等,两位候选人各自的政治算盘也打得嗒嗒响。这也难怪,毕竟总统大选已到最后一周的冲刺期,敏感与特殊可想而知。但另一方面,美国舆论与政治在关键时期无法推动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也会为我们分析选举政治的两面性提供了新的素材。

  事实证明,天灾会让平日的城市繁荣露出最后的底裤,也会让一个国家的景象真实曝光在世界面前。看着忙着救灾的美国,远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人,除了人道主义的祝愿之外,需要思考的还有许多。(作者是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