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滇缅公路曾经为中国抗战乃至整个亚洲战场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近日,本报记者从缅北古城曼德勒出发,沿滇缅公路一路向北,一直到达距离掸邦重镇腊戍约60公里的地泊(又称其卜)。滇缅公路的缅北段给人的印象是,附近经济因为武装冲突依然落后,人民生活贫穷,能帮助当地百姓的还是中国。
当地人把滇缅公路缅北段称为曼德勒木姐公路,全长450余公里。记者看到沿线货物运输繁忙、商业氛围浓厚,但民族武装和政府军的冲突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泊镇的一位克钦族村民告诉记者:“全家几年前从南坎迁徙过来,因为那里老打仗,在地泊稳定多了,可不知道冲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大家都希望早日过上太平日子。”
多年冲突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汽车驶过曼德勒郊区,逐渐进入掸邦高原山区,身着传统缅族服装笼基的人越来越少,佛教寺庙也不太多,插有缅甸国旗的政府机构明显减少。司机腊盛告诉记者,越向北少数民族越多,政府的影响力越弱,在掸邦和克钦邦很多地区,政府只能控制道路和城镇,而乡村和山上则是民族武装的活动区。
翻过山岭,记者首先抵达海拔近1200米的缅甸著名避暑胜地眉谬。由于旅游业的带动,这里比缅甸其他地区富裕得多。经过眉谬继续向东北进发,走过瑙丘镇,穿越南塘河大峡谷,经由皎梅镇,记者便来到位于掸邦腹地的地泊镇。
这里是多民族混居地区,掸族、克钦、缅族、钦族、傈僳族村庄散布在公路沿线。上世纪缅甸局势不稳时,滇缅公路成为缅甸不少民族迁徙的大走廊,不同民族的混居,促进了缅甸的民族融合。在这一地区,你不仅能看到缅甸其他地方随处可以看到的金塔,而且还能看到掸族风格的佛教寺庙、有十字架标志的天主教堂以及有新月标志的清真寺。一位基督教堂神父告诉记者,他是克钦族人,附近村子里除了克钦族,还有缅族、汉族以及印度裔等其他少数民族。尽管大家信仰不同,文化各异,但平时相处关系融洽,十分和谐。
到了傍晚,记者看到镇上行人稀少,当地村民汕占告诉记者,晚上最好不要外出,因为两个月前地泊镇发生过炸弹袭击,镇外的道路也被破坏过。从这里向北的南汉、孟维一带是少数民族武装活动区,年初发生过政府军和民族武装的激战。“那里的村子不少人都有武器,拿起枪就是军队,政府军一般也不过去。”
缅甸本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从前殖民者“分而治之”造成的分裂,长期以来民族冲突不断,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有少数民族武装与中央政府对抗。缅甸新政府自去年执政以来,努力推动民族和解。在缅甸17支大的少数民族武装中,目前有12支与政府签订了停火协议、1支正在进行谈判、4支没有进行谈判。但是即使签订了停火协议的地区,仍然时有交火发生,如北掸邦军和南掸邦军,都和政府军时有交火。据记者了解,双方的分歧主要在对《彬龙协议》的认可上存在重大分歧。民族武装要求以《彬龙协议》为基础,恢复缅甸联邦建国时尊重各民族平等、少数民族高度自治的原则,而缅甸政府认为《彬龙协议》不符合缅甸的现实,少数民族要求太高。
记者在掸邦、克钦邦等地采访,看到一些村庄尤其是山村依然十分贫穷,民居多为茅屋,家里也没有什么物件。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多年的冲突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道路破旧、电力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缅甸政府无力在这些地区大量投入,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离心倾向。当地很多民众对记者说,希望政府与民族武装尽早达成和平协议。因为只有局势稳定加上对外开放,外部的人才会到缅北投资、旅游,当地的经济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