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日本首相野田佳彦9日在众议院的内阁不信任决议案投票表决中涉险过关,但这改变不了他在日本政坛步履维艰的现状。民主党在2009年夺取政权以后,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激烈,加上自民党原有的派阀状态和一些新兴党派、政治势力的崛起,日本政治的凝聚力进一步下降,出现了政治碎片化趋势。而在这种政治碎片化状态中,日本社会对中国的恶感与强硬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甚至被看成日本国内的某种共识。如何认识日本政治的碎片化?如何解决日本一些公众对中国的恶感?这是解决中日关系困局,缓和与改善两国关系的一把钥匙。
笔者认为,在野田执政过程中,由于消费税问题分歧而导致小泽分裂,这是当下日本政治陷入碎片化状态的标志性事件。日本现在的政治碎片化,表现为既没有绝对的政治权威,没有大家公认的领袖,也没有可作为共识的国家发展大方向,更没有公众普遍认可的大政方针。日本越来越多但又力量分散的政治势力和政治元素逐步介入政治事务,结果出现了政治权威缺位,各种势力争相影响国家政策,又都缺乏主导能力的碎片化状态。
在日本社会,民众尽管是比较弱势的政治力量,但通过互联网的论坛、各种媒体的舆论调查等传播方式,对日本政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影响。不过,由于找不到一个统一的方向,日本民众参与政治能力的加强,反而助长了碎片化政治潮流的发展。这种变化极易被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牵动,成为一些政治人物的资本和票仓,这也是近来不少日本右翼政客、少壮派政治人物频频发表强硬言论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迅速发展,取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大的地位,又同日本在诸多历史问题上存在争端,日本社会普遍对华存在怀疑、嫉妒和恐惧的负面心态,有些日本人内心还存在着“中国在用历史问题压日本”的怨气,一些人更把中国维护钓鱼岛和东海主权的举动认为是侵犯日本的“霸权”行动。与此同时,在碎片化状态中崛起的日本新生代政治家既缺乏对中国公众、中国社会和中国认识的基本了解,也没有日本老一代政治家在历史问题上对中国的负罪感,所以普遍倾向于对中国强硬,纷纷迎合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结果在对中国态度上超越了碎片化,形成某种强硬与对抗的“共识”。
面对日本国内政治碎片化的状态,中国再以过去那种抓住日本政府和民间的一部分政治势力做工作的政策已难以奏效。因为任何政治势力都很难在日本碎片化政治中发挥主导影响。因此,中国应重点考虑以下思路:第一,工作重点应该由拉一部分对华友好人士转向对日本公众的整体公关和交流方面,要让日本公众了解中日分歧中中国的立场,了解到中国的道理和依据。日本公众知道并了解中国的道理,日本政客的对抗性主张就会受质疑,对中国强硬的政治人物就很难通过打对中国强硬牌提高自己的声望。第二,要重视与日本中青年政治家展开思想交流,让他们了解中国的立场,理解中国的诉求,而不是仅仅根据日本国内的教育和社会舆论氛围判断是非,或者片面认为日本政府的主张绝对正确,从而加强他们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