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媒体刊文分析非洲遭西方“文化殖民”现状

时间:2012-06-12 10:35   来源:中新网

  近日,赞比亚最大私营报纸《邮报》刊登专栏作家卓妮曼题为《曾经的人们》一文,全方位分析了当前非洲正在遭受西方“文化殖民”的现状,呼吁非洲人民应坚持优良文化传统,重塑非洲认同,努力摆脱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现将该文编译如下:

  殖民主义没有终结,它至今仍然十分活跃。摆脱殖民者的占领相对容易,而摆脱当下我们所处的殖民境地却异常艰难,因为这种殖民主义的魑魅已深植于我们的意识之中,作用于非洲人的心理。

  南非黑人权利斗士斯蒂夫·班图·比科曾在《追求真正的人性,我想写就写》一书中写道:“由于被迫接受了西方文化,黑人只能被白人掌控并将其视为自己永久的导师。只有白人能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评判,我们也只有本能地、痛苦地讨好这个全知全能的主人。”这些文字是比科在40年前写就的,却是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今天的非洲正是他笔下外来族群文化渗透的产物。

  赞比亚和非洲都发生了变化,但令人悲伤的是,现在的非洲城市很少能见到非洲风格,这种非洲风格不久以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我们应集体呐喊停止这个进程。

  今天,许多非洲人根本不像非洲人,只有黑色的皮肤还能勾起人们对过去非洲人的回忆。仿佛一个曾经伟大的族群,留下的遗产只有肤色。

  将非洲如今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引入困境的殖民主义,并非许多非洲国家在“独立日”所庆祝推翻的殖民主义,而是文化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最邪恶的形态,它侵蚀人们的身份认同,彻底地改变他们。正是由于这种改变,许多非洲人今天只能被称为“遗憾的变异体”。

  文化殖民不仅毒害个体,而且作用于体制。它侵入时悄无声息,实则极其有害,以至于一些已经“皈依”的非洲人自己还“教育”其他非洲人,宣称这种变异是令人向往的“现代化”。但他们没有提及的是,正是这种“现代化”导致非洲陷于发展的困境。与先辈们相比,如今的非洲人已成为地地道道的“二等公民”。

  今天,非洲正狂热地追求西方有缺陷的教育模式,以至于非洲人对世界其他地方的认识多于对非洲自身的了解,这实在令人无法接受。奇怪的是,尽管这种教育模式使非洲人失去自我,非洲人却仍在拥抱它。当非洲倾向西方教育的时候,行为的西化难道还值得大惊小怪吗?当从孩童时期便仰慕西方产品,我们难道还会惊诧于热衷西式消费吗?

  非洲传统“美”的概念也正在遭受重创。今天,许多非洲人通过Fashion TV、《时尚》杂志等传播西方思想的载体来获得审美取向。因此,许多非洲人选择漂白皮肤、拉直头发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他们把这样的行为视作理所当然,完全不认为是殖民主义造成的“症状”。

  非洲人还抛弃了大量营养丰富的传统食物,甚至农业和畜牧业的传统生产方法也被所谓“科学”方法逐步替代。今天非洲人更多食用的是异域风格的比萨、法式炸薯条、激素催长的鸡肉以及其他含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转基因食品。同时,非洲原本可以延年益寿的健康生活方式不但没有成为标准,反而逐渐让位于外来援助者所主张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只是让外国人给外国人创造就业机会。

  非洲人今天所信奉的上帝也不是他们自己的。我们庆祝西方人的圣诞节,但应当意识到,今天的圣诞节几乎与耶稣基督无关,只代表亚当·斯密和资本。

  非洲原始宗教与天主教在精神实质上并无本质差异。在非洲原始宗教中,我们也信仰上帝,也有一批将我们与上帝相连的圣人。但我们认为不能把对上帝的景仰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隔离开来。因此,我们祭拜上帝时并不是在一个特定封闭的场所举行,也不是每周一次,而是充分体现在战争、饮酒、舞蹈及其他文化传统上。西方殖民者带来的宗教对黑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当殖民者到来的时候,他们宣称我们的信仰是野蛮的异教,大多数非洲人相信了他们。从此,我们的文化发生了剧变。

  相对于传统婚礼,非洲人今天更崇尚“白人式”婚礼,交换戒指成了许诺终身的标志。如果一个人买不起婚戒,他将受人鄙视甚至无法得到爱情。其实,这一切都是对非洲传统婚姻仪式和其内在价值的侮辱。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