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据统计,目前德国3/4的民众使用互联网。互联网普及率如此之高,对互联网的管理不可或缺。德国政治家挂在口头的一句口号是:“不能让互联网成为没有法度的空间。”德国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规范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
柏林洪堡大学信息技术教授沃夫冈·柯伊告诉本报记者,任何德国公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内容,然而这并不等于所有内容都可以不受阻碍地在互联网上流通。为了规范网络空间,德国制定了多项法律制度。各联邦州从1977年就开始实施《联邦数据保护法》,该法目前已执行欧盟的统一规定。为了适应网络空间的延伸,德国刑法扩大了适用范围,设立了“数据侦听罪”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欺诈盛行,德国的《电子签名法》就对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操作的电子授权进行了统一规范。
受《电讯法》的约束,网络运营商需保证为最终用户提供中性数据,因此部分非法网页在网络提供商处已被屏蔽。网络运营商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人工关闭非法互联网页面,也可以拒绝为非法内容提供服务器资源。对于部分服务器在国外的非法内容,服务商可以拒绝提供链接。暴力色情、纳粹思想和种族主义等内容在德国受到完全禁止,不得出现在互联网上。
德国公民需要为自己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内容负法律责任。德国埃姆登青年陪审法庭今年5月判处一名18岁的青年两周监禁,并对他提出刑事处罚警告,原因是该青年通过自己的脸谱网页呼吁对一名被误认为是少女谋杀案嫌犯的人实施攻击。
网站经营者则负有更大责任。汉堡州立法院曾判定一家互联网论坛经营者违法,原因是该论坛用户发帖呼吁去某公司服务器集体下载信息,造成服务器瘫痪。
保护青少年是德国互联网管理的重要内容。德国《青少年媒体保护国家合同》设立内容分级制度,对于不适合青少年的网络内容,提供者必须实行用户注册方式,有关部门需对用户的年龄进行核查,并可视情删除内容和页面。
联邦政府还设有“危害青少年媒介联邦检验处”,负责监测不良信息网站的发展状况,将有害信息记录在案。该机构还与一些商业机构合作,免费为青少年提供过滤器等技术软件,帮助青少年免受有害信息的影响。
尽管如此,德国互联网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规章制度的设立通常落后于被规范对象的发展,在日新月异、社交媒体蜂起的网络空间尤其如此。2011年,汉堡一名中学生通过脸谱网站邀请朋友参加生日聚会。由于操作失误,她将邀请发送到了公共空间,造成1500名网友来到她家门前狂欢,严重扰乱了她的生活。这样大规模的“脸谱聚会”在德国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最后往往演变成酗酒滋事等群体性事件,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影响。一呼百应甚至“万应”的社交网络让德国警方头痛不已,“如果出现混乱情况,最后都找不到谁应该为此负责。”一位警察认为,以后这类活动的发起者应该像开车一样先取得“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