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日本的新闻被“钓鱼岛”三字垄断。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先是明确反对东京都购买钓鱼岛,旋即又通过日本官方之口“被道歉”,还有6名日本议员前往钓鱼岛海域上演“海钓”闹剧。重重乱象之下,凸显日本对华战略的困顿境况。
出身伊藤忠商事的丹羽作为民间人士出任驻华大使,代表了日本对华战略中一个方面的重大利益诉求。日本经济增长需要中国等东亚邻国市场的拉动,对华关系,直接关系到今后若干年日本国运的兴衰。但同时,日本强烈的民族主义不允许它在中国面前屈居第二、轻言放弃政治大国目标。于是,就出现了缺乏战略层面统筹协调、时时自相矛盾的对华政策。
日本对中日关系定位不明,根源在于它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位不清。一个迷失自我的国家,当然不知如何面对他国。20年前,日本温和保守派曾提出要建设“小而闪光的日本”,重点在环保、民生等方面发挥国际作用。20年过去了,日本确实在缩水、在变小,但战略保守派们对“闪光点”的选择却与温和保守派的主张渐行渐远。
日本政府对丹羽发言的敏感反应,也暴露了它就钓鱼岛问题所持立场的漏洞百出及不攻自破。1982年国际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日本官方立场渐变,否认中日之间就钓鱼岛主权存在争议。丹羽发言后,日本官方急匆匆出面灭火。试想,如果没有争议、如果名正言顺,你又何必如此草木皆兵、大费周章。其实,石原购岛也罢,日本官方灭火也罢,日本国内为钓鱼岛名分的每一次折腾,只能加深“钓鱼岛并非无争议”的印象。
丹羽事件还折射出日本政坛的混乱无序、民主党政权的如履薄冰。丹羽大使的一次发言,使各界民族主义保守势力抓住了攻击执政党的新素材。下野后失去行政资源的自民党难得地找到了攻击政权的发力点,借围攻丹羽加压民主党内阁。从这一意义上说,丹羽大使确实给政府高层“添了麻烦”。
日本官方对外否定争议存在、对内压制理性声音的做法,可能会一时缓解执政危机,但对于日本的长远利益却是不利的。丹羽大使所言购岛“将给中日关系带来极其严重的危机”的说法,但愿不致一语成谶。果如此,恐怕连日本选民也会问,自民党政权尽管腐败僵化,但对突发事件等外交危机尚能勉强hold住,你民主党咋就连自民党都不如。
所幸的是,丹羽发言所代表的日本各界理性声音不会就此消失。丹羽大使的道歉本身就耐人寻味,他抱歉的不是自己的观点,而是“添了麻烦”。一种类似在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别人脚的感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理性在日本各界都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共鸣。尽管,一致对外的“村文化”、政党政治的利益牵扯以及“逢中必反”的不正常氛围,都可能使这种理性声音受到压制,但毕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日本,作为国家以包容心态面对邻国、作为政府诚实面对选民,恐怕是争取自己光明未来的唯一出路。正如与丹羽站在同一阵线的外务省前高官孙崎享所说,日本政府必须承认钓鱼岛是争议领土,而不能一味强调用日本国内法律处理该问题。承认争议的存在,并把真相告诉选民,民主党政权方能“长治久安”。对钓鱼岛,日本早放下、早解脱。(杨伯江 作者是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