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海权纠纷为何进入多发期?

时间:2012-05-03 09:55   来源:中国网

  作为世界上近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亚洲特别是西太平洋一带,先后出现了“日本战后奇迹”、“亚洲四小龙”、“东盟腾飞”、以及现在的“世界经济发动机中国”现象,使得这一地区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持续成为世界经济热点地区。但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大发展,这里也陆续成为世界上海洋纠纷最频繁的地方,几乎各个主要国家之间,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纠纷。其中目前炒作最热络的分别是日韩、日中、日俄、中韩、中菲、中越、菲越等几大海洋纠纷。那么,为什么在这一地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之后,就进入了海洋纠纷多发期呢?

  首先,世界发展最快的地区能源出现需求紧迫。海洋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但是以往的各国海上争夺主要表现为通过海军争夺制海权,并保护自己的领土和领海不受敌人侵犯为主要目的。随着近年来亚太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各类资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剧增,一些国家的某些陆上资源已经告急,出现了后继资源的危机。同时,科技的进步,海洋开发利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海洋在资源方面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因此,国际社会和沿海国家在全球外购资源的情况下,都把保持持续发展的眼光投向海洋,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矛盾与争夺日渐突出。同时,有些国家的沿海地区,经勘探被证明含有丰富的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被开发出来,将会对其经济和贸易带来极大的利好。这一点在亚太地区表现特别明显,由于众多的海上划界和海岛争端问题悬而未决,相关国家在这些有争议的海区进行海洋考察、海底石油开采、海底矿床科考等活动必然引发相关国家之间的争端。

  其次,联合国海洋法出台变相加剧海洋权益的争夺。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正式通过了199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弱小国家的海上权益,但也为新一轮的海权争端埋下了种子。该公约确认了“专属经济区”的概念并确定其宽度为200海里,且规定一个国家的大陆架是国家领海以外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最远可达350海里,不足200海里的也可扩展到200海里。在此规定下,在大洋或近海占据或者拥有一个岛屿,就意味着“占有”4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从而就能控制大片的“蓝色国土”,也就相当于控制了大片的海洋(海里和海底)资源。由于各国的海岸线并不是与公海成直线平行状态,因此,多数相邻的国家据此认定的“专属经济区”相互间存在着重叠或交叉。而且可以想象,只要两个邻国的海岸线之间的距离小于400海里,就必然存在海域疆界划分问题。这就为各自的海上划界带来了很大分歧,每个国家都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来要求“专属经济区”的划界,从而造成了国与国之间的新矛盾。比如日本在冲之鸟礁上兴建码头,中日东海划界之争,越菲在南海各岛礁上修建各类建筑物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再次,海洋岛屿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太平洋地区的海上划界纠纷特别复杂,且很多是冷战时期遗留的问题。它们主要是:日本和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归属上的争端、日本与韩国的独岛(竹岛)之争、中国与韩国的苏岩礁之争、中国与越菲等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争端、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的争端等。随着各国国力的增强,各国内部对于海洋的认识正在加深,民族主义的趋势正在形成,对本国海洋主权的要求也成为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对于本国的海洋权益的争夺,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新课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的民族矛盾本就错综复杂,积怨很深,而海洋主权的介入,可以说加剧了这种矛盾的爆发基础。

编辑:于斯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