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最后一周,两大多边合作进程为世界瞩目。
首先是26日至27日举行的首尔核安全峰会,聚焦加强核材料和核设施的安全,重点讨论加强核安全的国家措施和国际合作。53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联合国、欧盟、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刑警组织的负责人出席。规格触顶,规模空前。
紧接着是28日至29日在新德里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聚焦“金砖国家致力于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伙伴关系”,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国领导人将重点讨论全球经济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两大议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合作进程再迈新步。
国际社会如何进一步厘定核安全国际合作规则,是一大看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如何携手致力于全球经济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又是一大看点。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首次出席国际会议,将在国际事务上宣示怎样的中国主张、发挥怎样的中国作用,更是国际焦点。
核安全国际合作——
担当核能大国的责任
核,安全——将两个概念合而为一,体现了矛盾统一的追求。自从1919年,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氮核实验揭示原子核的秘密,并开始逐步把世界带入原子核时代,核应用之威与核安全之危的纠互盘结,就成为人类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以和平为目的的核应用增加,跨境转移核材料的事件就呈现上升苗头。防止非法获取核材料、保护核设施安全的现实需要,使核安全概念日渐萌现,相关国际合作开始酝酿实施。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显示出恐怖分子使用核材料和破坏核设施的可能性将成为一个威胁,核安全概念随之增生新内涵,核安全国际合作更见紧迫性。2010年4月举行的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正是这一趋向的集中体现。
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是历史上首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加的多边核安全会议,对国际核安全进程走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国际社会对中国作为核能发展大国在峰会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期待。胡锦涛主席从凝聚国际共识、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安全的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亲自率团与会,为峰会取得积极成果作出重要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赞扬。
“核能是清洁的,也必须是安全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以《携手应对核安全挑战 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为题发表重要讲话,道出国际社会的核安全关切。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多边场合专门就核安全问题发表看法。
胡锦涛主席阐述了加强核安全对于保障核能持续健康发展及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意义,介绍了中国在核安全问题上的政策和实践,并就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当前核安全挑战提出5点主张:切实履行国家承诺和责任,切实巩固现有国际法框架,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核安全能力,切实处理好核安全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关系。上述主张得到与会各方广泛支持和响应,为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核安全挑战指明了方向。
中方主张,强调“切实”。中方行动,践行“切实”。两年以来,中国在核安全领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新进展。中国向首尔核安全峰会提交的中国核安全进展报告显示,中国在增强国家核安全能力、开展核安全国际合作等方面进展突出:努力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培训核安全从业人员500多名,同有关国家合作建立核安全示范中心,改造高浓铀研究堆,积极打击核材料非法贩运,开发并成功应用新型爆炸物探测装置、放射性核素识别装置、车载放射物搜寻装置等一系列安全装置,深化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
核安全,生于忧患。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最新数字,全世界有430多个核电反应堆、250多个核研究反应堆、200多个核燃料循环设施正在运转,数以万计的高强度放射源用于医疗和工业生产。该机构最新统计显示,全球向该机构申报的核材料足以成为17.2万多件核武器的原料。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自1993年至201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共报告了2100多起涉及包括核材料在内的放射性材料的遗失、盗窃和非法获取事件。幸运的是,迄今还没有发生重大核恐怖事件。但是,核之威力决定了国际社会必须携起手来防患未然。
半个多世纪以前,《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带动众多科学家警示“核战争可能终结人类”;今天,50多个国家将在又一个多边平台上共同承诺确保核安全。中方表明了态度:希望首尔核安全峰会能够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推动核安全国际合作,为切实提高全球核材料和核设施的安全水平,推动核能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