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到肇始于美国华尔街的“全球占领运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爆发不同程度的社会抗议活动,2011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愤怒之年”。各国国情不同,动荡形式各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特征,折射出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社会动荡新特点、新动向。
一、从原因看,因经济全球化、过度市场化导致社会严重分化,民众普遍抗议社会分配不公、抗议被边缘化、抗议精英统治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深入发展,不仅在国家间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各国内部阶层之间两极分化程度也日益加深。普通民众普遍感觉未享受到经济增长好处,贫困民众感觉被社会边缘化,从而对社会产生失望及至绝望情绪。突尼斯、埃及等西亚北非国家近年来经济虽稳步发展,但经济增长未能惠及大多数普通民众,没有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贫富差距扩大,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在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下,这些国家经济急剧萎缩,物价大幅上涨,骤然加剧了原有社会矛盾,执政当局应对乏术,更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普通民众苦不堪言。
二、从参与人员看,失去工作机会的青年和生活水平下降的中产阶层成为运动主体
青年受教育水平较高,思想观念开放,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让他们感到前途渺茫。中产阶层本是社会的稳定器,但不断攀升的物价导致他们生活水平下降,对政府不满情绪上升。无论阿拉伯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青年人普遍政治意识觉醒,中产阶层普遍对腐败和生活水平下降不满,促使他们走上街头,向政府示威。
三、从组织动员看,普遍呈现扁平化群众自发组织特征,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领袖人物
这些运动很多都是由偶发因素点燃导火索的。席卷西亚北非国家的“阿拉伯之春”,起源于突尼斯一名青年因抗议政府取缔摊位自焚事件。伦敦骚乱源于警方当街枪杀黑人青年达根。这些运动具有一些共同特征:非暴力导向,很少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类似的运动模式,群众游行、街头表演、城市街巷内的涂鸦;无中心,没有公认的政治领导团体和领袖。“占领华尔街”人员组成复杂,既有失业的工人和大学生,也有越战老兵和家庭主妇,没有明确的政治派别和阶级背景。他们的诉求多元多样,从抗议金融机构贪婪、谴责金钱政治、反对社会不公,到呼吁改善环保、人权等,还有一些示威者没有提出任何具体诉求,只是为抗议而抗议,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