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感受“严寒的冬天”

时间:2012-02-23 14:49   来源:环球时报

  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序幕刚刚拉开,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地震,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相继发生政治变局,中东再度成为世界局势的晴雨表。表面上看,阿拉伯大变局似乎与以色列没有直接关联,但其产生的连带反应却使以色列措手不及,使以色列的外交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阿拉伯大变局使以色列人越来越感受到自身正面临着一个“严寒的冬天”。

  犹太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命运多舛的民族,渴望和平与安宁的生活一直是他们最炙热的梦想。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从阿拉伯半岛迁徙到土地肥沃、河渠纵横的两河流域,居住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名城乌尔(今伊拉克南部巴士拉附近)。由于不堪忍受古巴比伦国王的宗教压迫政策,他们在族长亚伯兰(后尊称亚伯拉罕)的带领下渡过幼发拉底河,辗转进入迦南人居住的迦南地(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

  希伯来人定居迦南后,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公元前18世纪末,喜克索斯人攻入埃及,并建立了喜克索斯王朝。这时迦南发生了严重饥荒,希伯来人开始西迁埃及,定居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歌珊地区,在这里平静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公元前16世纪,喜克索斯王朝被推翻,统治埃及的新王国法老把希伯来人贬为奴隶。特别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任意屠杀希伯来人,规定希伯来人的新生男婴必须溺死。在生死存亡时刻,民族英雄摩西率领希伯来人于公元前1230年(一说为公元前1250年)逃离埃及,开启了重返迦南的艰难历程。“摩西出埃及”的壮丽景观也成为人类摆脱奴役、寻求自由的象征。从返回迦南到扫罗称王(公元前1023年)的这段时间在《圣经》中被称为“士师时代”。扫罗死后,犹太历史进入大卫、所罗门称王的统一王国时期。之后,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前者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所灭,后者也于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王国攻陷,大批民众、祭司和王公大臣被掳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吞并新巴比伦,居鲁士大帝允许犹太人回归耶路撒冷,此后,犹太历史进入异族统治时期,先后经历了波斯统治、希腊化时期和罗马统治。为了反抗异族压迫,犹太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特别是公元前166年的马卡比起义、公元66年的犹太战争、132年的巴尔 科赫巴起义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古典英雄主义篇章。公元135年,犹太人的起义彻底失败,罗马帝国把他们赶出了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也被夷为平地,从此,犹太人开始了长达1800年的“大流散”时期。

  犹太人的散居史既是一部充满歧视与迫害的受难史,也是他们追求自由的抗争史。19世纪末,基于种族主义的反犹思潮不断升温,特别是纳粹政权的建立,使欧洲犹太人经历了炼狱般的灾难,600万无辜生灵亡命于希特勒的战争机器之下。刻骨铭心的民族灾难更激发了民族意识。犹太难民的现实问题、民族家园的既成事实、国际社会对大屠杀的普遍反思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为以色列国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机遇。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1948年5月14日,本 古里安庄严宣告世界上唯一的犹太国家——以色列国诞生,这是“从大屠杀的灰烬中锤炼而出的金凤凰”,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巴勒斯坦的政治地图。

  然而,就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次日凌晨,外约旦、埃及、伊拉克等阿盟国家立即对以色列进行了攻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自此之后,中东地区可谓十年一战、冲突不断,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兵戎相向、战火连绵,接连爆发苏伊士运河战争、六五战争、赎罪日战争和黎巴嫩战争,使阿以冲突成为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冲突之一,中东成为“全球火药桶”的代名词。

  五次中东战争从整体上看是以色列占了上风,但战争对国民心理却造成了巨大创伤。与此同时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此起彼伏的恐怖袭击、渺茫无期的和平前景,使以色列社会与国民的承受力越来越脆弱,许多人厌倦了这种兵营式的生活,“倒移民现象”的出现就是例证。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