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欧洲,应着眼实体经济

时间:2012-02-15 14:14   来源:环球时报

  最近,中国企业在欧洲并购交易十分活跃。三一重工收购德国企业普茨迈斯特、中投入股英国泰晤士水务,欧盟外交委员会去年秋天就发出了“中国企业争夺欧洲”的声音。这种投资欧洲实业的做法值得鼓励吗?

  有人认为,欧洲经济将长期低迷,投资风险巨大。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不全面。从历史来看,欧洲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祥地,目前在新兴领域如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生物技术、汽车、机床等领域依然拥有竞争实力。即使30年后,欧洲像某些预言家说的那样沦为“主题公园”,它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能源、环境、金融等领域仍将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赴欧洲投资实业,将扩大中国企业的资产和海外实体,为企业国际化和技术升级积累要素。如果不在欧盟拥有强大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实体,成为全球企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积极、审慎地投资欧洲实体经济,显然符合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方向。

  以德国为例,该国以实体经济为主,曾多年占据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地位,拥有强大的工业技术、制造能力和竞争力,与我国有很多共同点。德国又是中小企业为主的国家,很多机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分散在中小企业,专业分工非常精细。笔者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工作时的房东克雷默,就是工业非破坏性试验的发明人,他的公司虽小,但确实是世界领先。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整体技术水平比德国和欧洲还有相当大差距。企业投资欧洲、投资德国,实际上是实质性地进入其工业经济,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设计和产品,因为“如果要在全球范围扩大业务,必须拿到顶尖技术,否则在全球市场没有你的地位。”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仍占出口接近一半,但加工贸易的经销渠道一般在别人手里。这是我国大量出口产品卖不上价的原因,而投资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能就近进入主流经销渠道。欧洲是世界最大、最多样化的会展市场,而德国一个国家就拥有世界162个主要行业展中的108个,在前十大商展中占了9个。笔者在德国工作期间曾帮助国内航模内燃机等产品首次进入德国市场,都是在科隆相关展览会、或通过银行介绍结识用户实现的。因此,要大大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并获得稳定的终端用户,就应该积极、稳妥地投资欧洲、走进欧洲。

  当然,我国企业在欧洲并购,曾有过一些失败案例。人们往往归结为文化差异,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企业还应考虑让双方都获得就业、税收、赢利。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对投资的实体经济目标的现状、问题和需要,以及发展前景、竞争者状态、投资风险等进行彻底的调研,真正实现本土化经营。投资实体经济虽然看似风险较低一些,但如果不能给当地带来社会经济利益,也是不能成功的。因此,赴欧洲投资实体经济不应有抄底的念头,幻想通过转手他人实现增值,而是需要作艰苦的适应性努力,真正抓住我国企业发展的新机遇。(何伟文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编辑:樊玉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