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惠誉评级公司27日宣布下调意大利、西班牙等五个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然而国际金融市场却以平淡应对,仿佛惠誉的评级已无关紧要。实际上,欧洲一些政要已经开始质疑标普、穆迪、惠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意大利政要和一些金融界专业人士就指出,惠誉下调意大利评级的理由“毫无新意”,但其举动“耐人寻味”。
1月13日,另一家主要评级机构标普下调了9个欧元区国家的信用评级,其中法国和奥地利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最高的AAA级下调一级,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下调两级。16日,标普又宣布将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信用评级从此前最高的AAA调降至AA+。当时,国际金融市场曾经受到一定消极影响。然而影响归影响,在惠誉宣布下调意大利的主权信用评级之后,人们都觉得,“狼来了”说的次数太多就会失效。
与惠誉的负面评价相反,国际社会近期普遍认为,意大利改革措施出台较快,行动也比较有力。意大利央行认为,意大利经济和银行业的基本面相对较好,而且正在克服债务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些金融界人士称,表面上看,评级机构下调意大利评级可能会促使欧盟加速改革和刺激经济增长,但这一行为实际上也可能是在帮倒忙。至少,一般来看,债务国被降级后可能会向国债购买者支付更高的利息,这对重债国而言犹如雪上加霜。
欧洲政策制定者普遍质疑,在欧洲已对重债国采取系列救助行动,并为“减债降赤”出台了紧缩措施的情况下,三大评级机构仍“频繁出手”,究竟用意何在?
早在去年12月上旬,奥地利央行行长诺沃特尼就曾指出,标普威胁下调欧元区15国主权信用评级的举动是出于“政治动机”,“明显有政治背景”。而意大利地方检察院从去年就开始调查三大国际评级机构频繁出手的用意,寻找这些评级机构“试图误导和操纵市场”的证据。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德拉吉今年1月16日则呼吁各界提高对信用的评估能力,以降低对评级机构的依赖。德拉吉在欧洲议会经济及货币事务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我们应该学着减少对评级机构的依赖,至少我们应该学着去评估信用”。同时,德国也呼吁淡化降级风潮,给欧债危机救助行动更多信心。德国领导人还呼吁,应尽快建立更多欧洲自己的市场评级机构,引入竞争机制,确保评级机构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表示,评级机构必须是客观公正的仲裁者,而绝不能是利益的参与者。他批评标准普尔对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降级的决定无视欧元区各国在逐渐朝向建立统一的财政联盟、实行共同财政预算管理方向缓慢前进的事实。
其实,欧洲国家对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质疑并非毫无根据。事实证明,三大评级机构在欧洲的连续动作,使欧洲金融市场资金流向发生转变,而美国则成为事实上的受益方。目前全球市场只要发生某地区被降级,就会看到资金大幅流向美国国债。这一现象以及评级机构的“推手作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虑。
虽然欧洲国家认为,评级机构落井下石,对危机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但也有分析认为,这一观点显然高估了评级机构的作用。的确,评级机构可能影响市场交易,但除此之外,风险厌恶情绪、资金供给状况、投资者策略调整等都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
例如,美国评级被下调后,其国债市场却一路向好;而法国在此次被标普降级之前,融资成本却在一路上扬。由此可见,评级并非是主导市场交易的唯一因素,复杂的市场状况经常会导致评级机构的书面评级和实际市场交易走势出现背离。
实际上,面对欧债危机,一直存在两股力量的较量:一股是欧元区各国政府和欧盟等官方决策机构,另一股是市场。这两股力量并不是一贯合拍。
评级机构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具有其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投资者来说,面对欧债危机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他们不仅需要来自布鲁塞尔“一以贯之”的乐观表态,也需要来自评级机构的第三方看法。并且,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看法也将有助于“真理愈辩愈明”,有利于市场交易趋于理性。
推而广之,对欧盟决策者来说,解决欧债危机,不可能指望总打“顺风球”。欧债危机,恰恰是因为欧元流通十年来走得太顺,导致一些成员国忘乎所以疯狂举债的结果。如果一种制度没有经历过危机考验,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可持续的制度。从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乃至将来再次面对经济周期考验之际,决策力量和市场力量之间都应保持一种微妙的张力和平衡。一边倒责怪市场评级机构不解决问题,任由评级机构出于某种动机“频繁出手”也不应该,利用市场力量以达到决策效果才是明智之举。(叶辛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