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的偏执与中国的自信

时间:2011-12-09 10:53   来源:人民日报

  不久前,在美国经济深陷困境、“占领华尔街”运动如火如荼之际,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被授予201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自1969年颁发以来,在获奖的69位经济学家中有50位是美国人。近5年来美国经济滑入严重金融和债务危机,并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但美国人获此奖者占到获奖者总数的90%以上。这一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诺奖”评委们对美国经济学家的偏爱是否客观公正?今天的美式资本主义已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寡头操控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金融资本迅速扩张和膨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产业严重空心化,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富人手中,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这些经济问题以及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学家们一筹莫展。就连那两位被认为巧妙“解答了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问题”的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只能哀叹“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够解救世界经济的危局”。在这一事实面前,美国经济学家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专业户”,无疑令人难以信服。不过,联系“诺奖”评委们在其他一些人文领域奖项中的表现不难看出,他们对美国经济学家的偏爱实质上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与学说的偏爱。正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与学说的唯一合理性,以西方人士为主的“诺奖”评委们才会一叶障目,偏离客观公正的轨道。

  事实胜于雄辩。一种理论是否科学先进,归根结底要看其在实际运用中的成效如何。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来看一看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在1978年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经济保持了9%以上的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出口大国,外汇储备稳居世界之首,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经济发展得好,证明指导理论科学、政策合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我们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国还被众多世界知名人士誉为“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引擎”、“人类历史上最大经济革命的主角”。就此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无疑是科学的,理应在世界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奖那奖不如人民的夸奖,这理论那理论能够正确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应该说,“诺奖”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奖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其中人文领域的一些奖项在运作过程中尤其是近年来的一些做法颇受质疑,权威性、公正性和影响力在不断下降。我们自己非常清楚: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创新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去国际上获奖。任何“国际大奖”都不会影响我们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不会影响我们对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自信:只要我们进一步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