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的一个朋友参观了日本内阁机关。这些政府机关虽然位于东京市中心,但是不少建筑相当老旧,内部阴暗,一些办公人员的办公桌也十分陈旧,“旧”成了这位朋友的唯一印象。
这么做是为了保持建筑物和办公室的整体风格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日本政府机关的所有开支都得公开透明,而日本民众不仅关注“看不看得到”钱花到哪里,而且要质疑钱“值不值得花”。如果有一笔开支讲不清楚,花得浪费了,是要有官员出来负责的,所以为了纳税人看了舒服,办公桌虽然旧但得照样用。
做好政府廉政建设,无疑是中国社会当下十分关心的事情,但是近日“县级以上政府定期公布三公经费”的规定出来后,人们反倒担心这一制度或遭遇抵制,或者遇到敷衍,无法坚持下去。因为纵观历史,古今中外为了防止官员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政府可谓绞尽脑汁,清朝甚至创设“高薪养廉”制度,但也收效甚微。如何防微杜渐,从制度上防止腐败的产生,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虽然在战后出现了田中角荣、竹下登等政客腐败大案,但在公务员层面上,几十年来类似的腐败大案十分罕见,它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早在1950年,日本就制定了《国家公务员等出差费用的法律》,到2007年11月为止,57年中前后一共修改17次。这个现行法律适用于总理大臣到一般职员,对他们每天在国内或国外的住宿费、用餐费和交通费,按照不同级别,分别详细规定。此外,日本公务员招待用餐费用则是每人一餐平均不得超过5000日元,并且要记载和公布用餐时间地点、用餐者姓名和单位、金额和店名以及相关事项。由于对各种公务开支做了细致的硬性规定,再加上公众的高度质疑,日本公务员想在公务开支上“玩猫腻”非常难。
长期以来,我们都期待“三公经费”能够达到制度化的压缩,希望通过公开透明、社会监督来予以推进,但这只是一个使劲的方向。在一些单位,由于缺乏硬性规定,财政经费的使用存在很多漏洞,财政预算成了软而无力的“豆腐预算”,钱并没有花到位,一些单位缺乏节约意识,甚至在年底“突击花钱、用完预算”,以免来年预算减少。这种现象值得思考,我们是否也要对各种公务开支做更多硬性规定,要求更细致,使财政预算真正成为刚性预算,保证每一笔开支都经得起推敲?
春秋时期,齐景公曾问晏子:“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回答:“其行水也。”古人的精辟回答,应给后人莫大的启示。“三公”只是当前廉政建设的“开头”,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明确标准,坚持公开透明,真正激励节约,就一定能防微杜渐。(作者姚胜旬是贵州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