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昨天抵北京,中俄总理第十六次定期会晤举行。由于普京已经宣布参选下届俄罗斯总统,这次他的来访尤其引世人关注。普京是俄罗斯“欧亚国家”新定位的制定者,因为他明年重回克里姆林宫,并继续主政俄罗斯12年的可能性很大,中俄两国在这期间相互战略借重,形成更紧密伙伴关系的概率同样很高。
然而必须看到,中俄是两个大国,有各自的战略抱负,又都处于黄金发展期,两国未来的战略大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改变有可能影响两国互视的心态,干扰两国关系的平稳性。
近代以来,俄罗斯的实力一直强中国一大截,那种局面已被打破。目前中俄都在“复兴”,但复兴的战略远景有差异,中国有可能成为世人眼里的“超级大国”,但这种可能性离俄罗斯要远得多。今天的俄罗斯逐渐适应了中俄的力量“平等”,但如果中国的国力大幅度超过俄罗斯,这对俄的社会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并非今天能够确定的。
俄罗斯的战略环境一直是西强东弱,俄罗斯文化对亚洲的歧视很重,现在俄罗斯逐渐进入东西方都很强大的新时代,这会对整个俄罗斯文化和俄的对外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俄罗斯平时显得有些松懈,对国家目标三心二意,但一旦受到刺激,又有很强的反弹力。除了苏联时期,它在多数时候不是世界政治的主角,但它有时会被卷入到主角的位置,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俄罗斯与西方当前的敌意,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对俄的傲慢和轻视所致。其实俄罗斯社会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即使不能说根深蒂固,但它显然不低于对东方文化精髓发现的兴趣。
中俄友好是中国崛起途中随时都不可忽视的战略事项,只要俄罗斯始终是中国的朋友,西方围堵中国可以纠集的力量,就不会有质的增长。即使它们能拽几个南海小国进去,意思还是差不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护中俄友好,应比维护中美友好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中美关系“好不到哪儿去也坏不到哪儿去”的大状态,跟中方具体努力的关系不是很大。但中俄关系就不同了,中国多认真一些,俄方投桃报李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应努力保持中俄目前的相互战略善意和默契,尽管俄社会妒忌及防范中国的情绪有可能不断滋生,但中国做到这点可以使用的手段和资源很多。在最坏情况下,中国不能让俄罗斯像当年的中国一样,在东西方的冷战中成为西方的“准盟友”。
由于俄罗斯的价值观自成一体,对外做事比较鲁莽,它与各国发生摩擦的机会都很多。不敢跟俄罗斯摩擦,就得等着受气。跟它太较劲,就会成为它反弹的主要方向。与俄罗斯相处,处理好这个两难选择很重要。
与日俄关系和美俄关系的忽高忽低相比,中俄关系是成功也是相对平稳的。中俄现在应加强互信的储备,使两国背靠背的倚重逐渐变成牢固的习惯。中俄交往不像中美交往那样,利益的博弈体量大,但比较“正规”。中俄交往有地理靠近的种种微妙和麻烦,更容易拖泥带水。因此保持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既是很有谱的事,也会是事无巨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