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不再是“避税天堂”

时间:2011-09-13 13:57   来源:人民网

  在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之际,素有钟表王国之称的瑞士联邦被推到了全球的聚光灯下。它那所谓“避税天堂”遭到美国的通牒,而“避险天堂”则是“钱满为患”,日子很不好过。

  的确,目前瑞士的处境可谓“腹背受敌”。一方面,美国不久前向瑞士发出最后通牒,限期索要瑞士信贷银行及其它9家银行涉及美国公民利用瑞士银行账户逃税的信息,否则将对这些银行提起诉讼。 另一方面,寻求“避难”的国际游资纷纷大举“入侵”,把瑞士法郎炒过了头,对瑞士经济复苏构成现实威胁。无奈之下,瑞士中央银行使出将瑞郎与欧元变相挂钩的“杀手锏”,强制瑞郎贬值,并设定了1欧元兑1.20瑞郎的最低汇率“红线”。

  上述最后通牒是由美国司法部发出的,美方要求获得所有2002年至2010年期间账户总值超过5万美元的美国客户资料,涉及瑞士信贷等多家银行,账户可能多达数万个。经过调查,美国检察机关发现,瑞士一些银行为众多美国人开设秘密离岸账户逃税,结果使美国政府税入蒙受了不少损失。

  对此,瑞士联邦财政部发言人表示,向美国转交客户资料需基于现行协议和法律进行。2009年美国和瑞士达成双重课税协议,基于该协议,去年瑞士信贷银行分批向美国提供了涉嫌逃税的4450个美国公民账户信息,美方也因此撤销了针对瑞士信贷银行的起诉。为避免失去在美国的银行执照,瑞士信贷银行还被迫支付了7.8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与此不同的是,美国这次调查的范围扩大,还指控瑞士信贷银行将一些美国人的匿名账户转移到了其它较小银行。据估计,美国居民藏在瑞士银行的资产可能多达300亿美元。

  由355个金融机构组成的瑞士银行家联合会主席奥迪耶则指出,瑞士银行若违反外国法律,理应受罚,但美国的要求“太过苛刻”。解决方案必须是全球通用、且与目前的瑞士法律相一致。“我们无法接受一个国家拒绝尊重另一国法律的做法。”

  实际上,瑞士银行与其它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问题上也有纠葛。结果长期谈判,今年8月24日英国同瑞士正式签署协议,由瑞士银行代扣所有英国客户的存款所得税,估计税款总额达50亿英镑。由于急着要钱,英国不再坚持瑞士银行必须提供存款人资料的要求。在此之前,德国同瑞士也签署了类似和解协议,追缴回大约28亿美元税款,但瑞士同样不向德国提供客户信息。

  瑞士之所以成为“避税天堂”,与其1934年颁布实施的银行保密法直接相关。该法恪守“沉默是金”和“为客户保密”的原则,规定除非涉及已立案的刑事调查,否则银行禁止向外透露任何客户信息;银行职员不能过问客户隐私、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客户存款数额和私人机密,否则就会面临坐牢和高额罚款的惩处。严格的保密法为瑞士银行业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信誉,也成就了瑞士金融业的发展和繁荣。瑞士早已成为位居英国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对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11%以上,从业人员21万,占其就业总人数的6%。瑞士还是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持有和管理着全球30%的离岸货币,总额接近2万亿欧元。大小银行共计325家,整体实力雄厚,其业务遍及世界各地。但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瑞士这个“避税天堂”便成了众矢之的,一些财政拮据的西方大国纷纷向它施加强大压力,不但索要本国匿名存款人资料,而且还要求代为扣缴过去多年以及未来的应纳税款。瑞士最后被迫做出妥协让步,去年同意向美国政府提供客户信息已表明,瑞士银行保密法已不再“牢不可破”。

  而有些国家则推出“特赦”政策,即对那些在“避税天堂”存钱的本国公民既往不咎,只要他们把自己的存款转移回国。意大利就采取这种办法,在其已经“回流”的海外存款中,据说60%是源自瑞士。

  看来,在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跨国逃税打击力度的气候下,瑞士已不再是昔日的“避险天堂”,实施了长达70多年的银行保密法开始出现松动,避税的吸引力趋向减弱,不少外国存款大户已经或将会撤离,这无疑将对瑞士金融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