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最新民调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中国民众和近八成的日本民众对对方国家缺乏好感,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中日关系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两国建交前经历过“以民促官”时代。新时期中日关系,民意的推动或制约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好感度出现波动是正常现象,国家关系中的诸多事件都会对民众心理造成影响。本报今天第二十一版有三条涉及中日关系的新闻:日本将在台湾附近岛屿建军事基地,《南京!南京!》在东京首次公映,第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第一条新闻注定会减少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后两条新闻则有助于把握中日关系中的积极因素。
中日两国之间发生的事情,不会全都是正面的,也不会全都是负面的。有关中日关系复杂性的例子很多。在8月15日这个特殊日子,日本首相菅直人发表了反省历史的讲话,日本内阁成员也没有去参拜靖国神社。然而,就在同一天,有意竞选民主党党首的野田佳彦公然宣称“甲级战犯不是战争罪犯”,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再次大放厥词。
中日之间的互信与历史有关,也与现实有关。民调显示,领土问题、民间缺少相互信任、有关海洋资源的纠纷,是削弱中日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好感的主要因素。从根本上看,好感度下降是中日两国政治安全互信不足在社会层面的反映。究竟是谁加剧了这些敏感因素的负面作用?回忆一下钓鱼岛撞船事件等中日关系中的风波,相信人们会有一个公允的评判。
中日关系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中日两国政府的清醒认识,也是两国民众的普遍共识。
既然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就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来推进,而不是人为制造障碍。积极发展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对地区乃至全球事务负责。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性增加、美欧深陷债务危机的关键时刻,中日两个经济大国若能携起手来,无疑会带来更多的信心和动力。
中国的迅速崛起影响着日本对中国的判断,让一些日本人心态复杂。从总体上看,日本尚未适应新变化,提防心理加重,甚至想借助外部力量制衡中国。这种心态给日本对华政策带来消极影响。
目前,既要谨防民间情绪将中日两国关系中的“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更需要拿出勇气提高中日民间好感度,让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