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日本战败66周年。在今年“3·11”地震后,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灾后日本应寻找一条怎样的出路,关系着亚洲的未来。
20世纪初,日本出现过“大日本主义”与“小日本主义”的争论。日本著名思想家和评论家石桥湛山认为,大日本主义的要害是鼓吹不仅要防卫“主权线”(指日本本土)、而且要保护“利益线”(与日本经济利益相关的外国及其海域)的军事扩张理论。“大日本主义是把军事力量和武力征服放在首位的军国主义、专制主义、国家主义”,核心是“军事立国论”。而“小日本主义则是通过改革内政,促进个人自由和活力,立足于产业主义,以达到利国富民之目的”,核心是“产业立国论”。
在战前军国主义狂潮翻滚的形势下,石桥主张的“小日本主义”被认为是“痴人说梦”,无法阻挡日本走上侵略战争道路。日本在二战中的惨败恰恰证实了石桥“大日本主义幻想”必将破灭的预言。当许多日本人在战败之初为国家前途感到忧心忡忡之际,石桥却认为战败“正是实现小日本主义的绝好机会”。这是战后日本人思想解放的最有代表性的话语。
挣脱了“大日本主义”思想紧箍咒的日本,紧紧抓住战后科技革命和石油文明兴起等各方面有利条件,大力振兴经济,到1978年超过苏联成为世界GNP“老二”。至2009年,日本保住“世界老二”地位长达31年。在“企业本位”的社会体系中,企业税后收入差距从战前的100倍缩小到1980年的8倍,所以战后日本是以相对平等的国家姿态和不断提高的国民素质而成为世界“老二”的。
上述成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遵循“小日本主义”的思想路线而得以实现。但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萌生“大日本主义”的回潮,虽然这并非“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但日本确在渐渐偏离战后20多年遵循的“小日本主义”,其实质就是把发展的着眼点渐渐从“国民”转向“国家”,要让日本成为“与西方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在外交方面与周边国家不断发生摩擦,在内政方面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变化推进真正的改革,在发展战略方面错误地推行了核电冒进政策。如果说,池田内阁在1960年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体现了一个着眼于富民的“小日本主义”发展观,那么在1979年三里岛事故和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继续坚持的核电冒进战略则体现了一个着眼于“强国”的“大日本主义”发展观。当时日本政府搞核电大跃进,当然是为了延长经济高速增长,但未必没有那种既不发展核武又要核武技术和材料、既不违反“无核三原则”又“藏而不露”的良苦用心。
总之,在“大日本主义”的理念下,日本这种“只要可以增强国力,不惜饮鸩止渴”错误指导思想,本质就是重拾为了国家主义而牺牲“以民为本”的“大日本主义”路线。所以,站在历史的拐点之际,日本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日本,战前的惨重教训和战后的丰硕果实,已经给出很好的答案。(冯昭奎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