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年历史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停刊了,因为前不久英媒体爆出的“窃听丑闻”,丑闻爆发后,立即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政府官员也牵涉其中。近日,英国《每日镜报》等媒体也相继爆出“窃听丑闻”。
不断扩大的电话窃听丑闻内幕以及《世界新闻报》的关张,对英国新闻界、政界、司法界造成极大震动。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新闻集团的“窃听门”事件并没有收尾趋势,相反,继续发酵的势头却越来越明显。除了新闻集团高管相继辞职或被捕、默多克接连道歉外,就连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受到牵连。西方舆论对此事的关注已经不限于事件本身,而是延伸至对新闻运作机制的检讨。
西方的媒体多为民间私有,与政府不存在隶属关系,主要走市场路线,以争取最多的受众、出卖信息、宣扬观点为己任,不被外部力量所摆布,尽力保持客观公正,对新闻的忠诚度决定了受众对该媒体的忠诚度。
从理论上看,这种以市场为导向、自负盈亏不被权力摆布的新闻模式可以取得客观中立的报道结果,但它却无法必然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尤其是为获取第一手新闻信心所采取的手段和经历的程序——这次的窃听丑闻就是最好的例证。
默多克这样的媒体大亨们,并不只是为了所谓的新闻理想而构建他们的媒体帝国,走市场路线的媒体其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益,保证其出卖的信息具有公信力(这是市场类媒体附着受众的最重要的筹码)并不足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为了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胜出,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这些媒体帝国必须不断地提供独家新闻、爆炸新闻,而为了获取这样的信息,许多媒体无所不用其极,勾结政客、导演新闻、炮制八卦、监听民众等丑闻屡见不鲜。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新闻越来越平民、越来越草根,“个媒体”对于传统的媒体集团造成很大冲击,西方不少纸质媒体已经抵挡不住互联网和公民记者的发展,不少传统媒体倒闭关门,大的媒体帝国面对这场烽火燎原的新媒体、各媒体的冲击,显出了“船大难掉头”的不适应,以往的“资本开路、品牌护航、家族传承、企业运作”的媒体模式,在数字化的信息流动中败下阵来,是以他们更疯狂地运用新闻自由赋予他们的权利,毫无节制地通过不光彩的手段来获取信息,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地位。有媒体评论称默多克是最后一个“媒体大亨”,这次“窃听丑闻”,就是压垮西方这种新闻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
任何一种新闻模式都有可能出错,都会有害群之马。而一个新闻制度和模式的好坏,不仅在于维持新闻媒体的良好运行,还在于媒体出轨之后的救济和完善处理。西方社会崇尚新闻自由,政府对新闻监管责任束之高阁,将一切递交与市场,虽然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市场的处罚是无情的,但对于那些媒体大鳄和个别不守规矩的媒体而言,这种宽松的监管体制,使他们施展“非常手段”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逐利之终极目的,有危及生死存亡之外部竞争,有监管制度力度之缺位失职——西方媒体机制下出现窃听丑闻不难理解。实际上,英国自身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新闻制度。上月中旬,伦敦经济学院媒体传播系与媒体学会联合主办了一场讨论会,就追求独家内幕报道的合法性、丑闻对媒体所有权及新闻自由的影响,媒体与政界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展开公开辩论。专家们对这起丑闻进行了反思,并且喝问“是否到了该对媒体严加管教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