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20多岁CNN记者的一段北极之旅给世界带回一个略显耸动的概念——“冰战争”。它的大意是,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盖面积缩小,深藏海底的北极资源变得越来越唾手可得,就像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城突然浮出水面,引发北极国家疯狂争夺。尤其是美俄近期在北极军事动作频繁,令外界担心当年美国狂野西部的乱象会在“世界顶端”重现。近年来,有关“北极战争”的说法反复在国际媒体上出现,有学者认定它是一场新冷战,也有人反复调高热战爆发风险的指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并非北极国家,但还是被早早指认为这场大博弈的玩家,“别让中国尝到北极派”的声音在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先后出现。有中国学者对此表示,北极未来有可能成为全球政治的新重心,作为后来者的中国需要明确的北极战略。
“冰下淘金热”犹如狂野西部
“就像指南针在北极会出现错乱,传统地缘政治秩序在世界顶端也会受到影响。”这段听上去颇有道理的话上周日出现在CNN题为“冰战争”的纪录片中,它的意思是,对北极资源的争夺战打破了国际政治领域传统的敌友排序,同为北约盟友的美国与加拿大激烈争吵,后者最近却和“敌人”俄罗斯签署了共谋在北极发展的协议。带着探寻北极究竟在发生什么的目的,23岁的CNN记者拉尔森和28岁的摄影师迪尔曼今年3月乘坐美国战略核潜艇探访了北极,而他们一行的结论是,“冰战争”正在北极升温。
按照两位年轻记者的描述,当下的北极俨然成为“冰下淘金热”的战场,北极周边国家为抢夺北极资源和海底领土爆发激烈竞争,各国扎堆提升在北极军事动作的频率,让世界最冷的地方成为各种战略核潜艇、护卫舰、战略轰炸机和新一代破冰船的演武场,“北极正经历冷战以来前所未见的军事竞赛”。
事实上,两名记者的北极之行也是“冰战争”的一部分,他们乘坐的美国海军“康涅狄格”号和“新罕布什尔”号核攻击潜艇就是赴北极完成军演任务的。采访期间,拉尔森一行在零下30摄氏度严寒中乘坐直升机和雪地摩托等交通工具,还获准在美军北极基地逗留5天。他们在报道中将俄罗斯称为北极军事竞赛的另一主角,后者此前不仅宣布将部署两支被称为“白色禁卫军”的北极特种旅,还恢复了战略轰炸机对北极的巡航。此外,加拿大将在今年8月派出千名军人赴北极巡逻,挪威也宣布将军事基地北移1000公里。美国蒙特利国际事务研究所专家扎尔斯基说,“北极正成为令各国恐惧的新前线,就像当年美国的狂野西部,人人都想抢先派驻自己的警长”。
然而作为北极熊故乡的北极并非天生就是人类争夺的战场,它实际上是个非常宽泛的地理概念,囊括北纬66度34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英国《金融时报》说,北冰洋海床上的自然资源自恐龙时期完好保存至今,直到1909年4月才出现第一位自称率先抵达北极的西方探险家、美国人罗伯特·培利。扎尔斯基说,在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盖快速融化前,各国对北极的态度可以用“谁在乎那里”来形容,但如今大为不同了。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宣布,北极冰面下蕴藏着大约900亿桶石油,一年后,该机构将数据修正为:全球13%未被开采的石油和1/3未被开采的天然气蕴藏在北极。扎尔斯基说,随着北极冰盖以让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缩小,巨大的安全与商业利益就像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城突然浮出水面,那些曾经宣称“谁在乎那里”的国家现在想的是,“上帝啊,我必须待在那里”。